自然文学在欧美方兴未艾,但在中国,无论是作者、译者,却显得有些寂寞。不明就里的读者,甚至还会将自然文学与科普文章甚至自然主义文学混淆在一起。程虹教授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读者认识自然文学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知道,除了独守《瓦尔登湖》的梭罗外,欧美文学的阅读疆域中还有另一片新的旷野。
事实上,自然文学与社会文学共同构成了文学的两大阵营。中国自古就不缺乏赞美自然的壮美诗篇,曹操、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陶渊明等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川景物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妇孺皆知。
遗憾的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更多关注的是文学的经世致用与教化作用,而旁落了描写大自然的情怀篇章,更不用说通过自然的审美,张扬时代精神和人性魅力了。赞美自然、体验自然是自然文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当今不少作家看来,类似篇章似乎无关宏旨。此外,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和持续加快的城镇化脚步,也让写作者与自然间产生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创作起来有心无力。
自然文学的作者用笔敬告世人:山川河流是有生命的,草木荒野有情意的,污染自然是对人类的犯罪。借助程虹教授的译著与研究,中国读者得以在自然文学作家的笔下体会自然的优美、人性的美好、社会和国家的活力。
中国的传统审美,理应有助于自然文学写作的复兴,创作出与欧美自然文学不同意趣的作品。这样的写作看似“不合时宜”,却恰恰将为中国的文学铺设一条久违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