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46》(白山出版社2014年1月版)是著名军事文学作家张正隆继畅销书《枪杆子1949》后又一力作。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以极为丰富的史料详尽地记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国共重庆谈判开始到内战全面爆发期间的种种历史细节,真实全面地还原历史现场,并且从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巨细无遗、不厌其烦的利益博弈中,洞悉历史的必然走向。本报选摘其中的一章。
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
1945年8月15日11时许,被战火洗劫得破败不堪的东京,中健二少佐和椎崎二郎中佐,站在暑气蒸人的皇宫前的广场上,向过往行人散发反对投降的传单。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神情忧郁、愁苦,一种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迷惘、恍惚。连孩子的目光也那么木然、凝滞,好像日本人没长笑肌,天生就不会笑。依然彬彬有礼,点头哈腰接过传单,道一声“阿里嘎多勾杂依吗司”(谢谢),匆匆一瞥,匆匆离去。
传单没了,两个陆军军官面向皇宫,表情冷峻。中站定,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额头。一声炸响,那人猛然一跳,摔倒在地。椎崎坐下,把军刀切入腹内,随即面孔扭曲,全身抽搐。剧痛中,好像更具“武士道”特色的军人,显然后悔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挣扎着去抓手枪。又一声炸耳的枪响,他也倒了,身子立刻松软下来解脱了。12时整,广播协会第八播音室里,播音员和田信贤开始播音:“这次广播极其重要,请所有听众起立。天皇陛下现在向日本人民宣读诏书,我们以尊敬的心情播送玉音。”
响起国歌《君之代》,然后是天皇的“玉音”: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与不会笑了的日本人截然相反,这一天的美国人喜形于色,笑逐颜开,街谈巷议,都说战争即将结束了。
21岁的牙医助理格丽塔·齐默尔,对这种传说将信将疑。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她背井离乡,从奥地利来到美国。战争的创伤,使她的戒备心超乎寻常,不肯轻信任何小道消息,更期待着这是真的。午餐时间,格丽塔出了诊室,直奔纽约时报广场(又称时代广场)。那儿有一面自动显示屏,随时滚动播出权威新闻。走到硫磺岛插旗群雕附近,显示屏上正好闪出一行文字: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与此同时,海军中士乔治·门多萨也向广场奔来。血雨腥风,在太平洋与日军搏杀两年,8月15日是乔治回国休假的最后一天。两天后,他将在旧金山登舰,重返前线。吃过早饭,他和女友去剧场看戏,剧情刚过高潮,绝顶的高潮来了。剧院大门突然洞开,一个职员可着嗓子大喊“战争结束了”。剧场静默了几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潮水似的涌了出去,混入街巷狂欢的人群。无论狂放的,还是矜持的,也无论多么素昧平生,所到之处,美国人用热烈、忘情的拥抱、接吻,以及各种即兴方式,庆贺二战结束。白连衣裙、白袜、白鞋的格丽塔,一身海军蓝制服的乔治,根本没想到在这个历史时刻,自己会被定格为永恒。血脉偾张的海军中士,一眼就认定牙医助理是个护士。在战场,在医院,多少濒死的战友,在白衣天使的手中获得重生。身体碰撞的瞬间,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激动中的格丽塔,不由自主地仰面倒去,乔治立刻伸手托住她的腰肢,顺势揽入怀中。时报大厦的显示屏上,正反复地播放“胜利日、胜利日”。
正在广场上搜寻“猎物”的摄影记者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迅速按动了莱卡相机的快门。8月27日,一幅照片《胜利日,时报广场》,出现在《生活》杂志上。这就是象征二战结束的经典照片——“胜利之吻”。
8月10日下午,日本通过瑞士向中美英苏四国转达投降要求。因为不是日本政府的正式照会,美国表示仍将继续对日作战,中国官方持慎重缄默态度。但是,民间的激情狂欢,瞬间就火山般喷发了。
下午6点多钟,重庆中央广播电台首先播出“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中央社也在第一时间出版了《日本投降了》的号外。各报立即动作起来,“抗战胜利和平再造,百万市民热烈狂欢”、“日本投降消息传出,重庆大欢乐,百万市民兴奋不眠”、“百万民众齐声欢唱胜利曲,重庆人同庆和平”,类似标题铺天盖地。
中央社记者驾辆三轮摩托绕城一周,一路狂敲响锣,散发号外。汽车、人力车、自行车,盟军的吉普也加入进来,车流人流,许多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欢呼声、锣鼓声、喇叭声、黄包车的铃声,路边人们则把脸盆什么的拿出来敲打着。喜极而泣的人们,周身的每个细胞都被喜悦、兴奋灌满了。狂欢夜,茶馆有免费茶,酒馆有免费酒,冷饮店有冷饮奉送,路边的瓜果摊也有随便吃的。延安新市场一个卖桃的小贩,把桃一个个塞给狂欢的人们:不要钱的胜利果,大家自由吃呀!鞭炮迅速告罄,店家关门大吉。一些店铺门被狂欢的人们击破打碎,老板说是喜气盈门,警察在一边鼓掌大笑。
重庆沸腾了!昆明沸腾了!贵阳沸腾了!西安沸腾了!延安沸腾了!《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这样写道:
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这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面前,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
请看艾青写于8月10日夜的《人民的狂欢节》中的诗句: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胜利的狂欢节!
解放的狂欢节!
这是中国人民
用眼泪换来的欢乐,
用血汗栽培的花果,
这是毛泽东同志、朱总司令
八路军新四军带给我们的幸福!
这是斯大林元帅
伟大红军带给我们的幸福!
这是人民和自由解放的婚礼!
男的个个是新郎,
女的个个是新娘!
“开啦,樱花开啦。”如果告知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让不同肤色的人回答是哪个国家的,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日本”。没错,是日本的,不过也是“满洲国”的。自日俄战争后,被殖民统治达40年之久的大连,中小学仅设一门中文课,还叫“满洲国语”,日语反倒成了“国语”。太平洋战争大爆发后,日军很快席卷东南亚,日本举国欢庆。东北各地中小学生剃光头,戴战斗帽,也上街欢呼游行,支援“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