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率先使用国产耗材成功开展了7例捂住心脏“耳朵”的手术。
手术由十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领衔,陈维副主任、唐凯副主任负责完成。德高望重的黄从新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这个装置的发明者林逸贤教授全程予以技术支持。七台手术均一次成功,平均每台用时70分钟。
本次手术率先采用国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AmbreTM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这套系统是国际上主流的三大系统里最新发明也是最有优点的一套。相比于国外产品需要7万元左右的费用,这个封堵器进入国内市场后,预计将可以大大减少费用,真正为广大的房颤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
据悉,湖北省人民医院完成了国内第一例LAmbreTM左心耳封堵术。而十院心内科完成的7例手术,则是国内第二至第八例。本次手术为此类新型手术的推广提供了重要证据。
房颤者发生中风
是一般人中风发病的5倍
本次手术入选的都是长期受到房颤困扰的病人。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总的人群中房颤病人占1%左右,那么保守估计全国将有1000多万的房颤病人。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而中风引起的死亡及残疾率高达50%。中风是造成房颤病人残疾的第一位原因,也是造成死亡的前三位原因。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房颤病人的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之前常用的干预方法是让患者吃抗凝血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华法林。阿司匹林不仅预防脑卒中(俗称“中风”)效果有限,而且还会增加出血风险。而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往往需要每隔半月到一月去医院抽血检测各项凝血指标。而且,华法林的效果受食物、药物影响很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比如,患者喜欢吃豆制品,其患上房颤需要吃华法林以后,豆制品最好就不吃了。另外,华法林的效果及风险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在美国有一半的人不能吃华法林,另外50%能吃华法林的患者,有超过30%因为各种原因治疗效果不达标。这情况在我国更为严峻。本次手术的7个病人,只有1名服用华法林达标,另外6名都不达标,也就是存在着极高的随时发生中风的风险。
封堵左心耳
预防或减少中风
房颤患者寻求更简便、更有效的预防中风的方法非常重要。脑梗病在脑,根子在心耳。发生中风的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来自心脏的“耳朵”——左心耳。假如把左心耳封闭了,那么就算有血栓,也不会造成脑梗。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把左心耳切掉呢,就像阑尾发炎时切掉阑尾一样。首先,切掉左心耳,要做外科手术打开心脏,这是一个很大的手术,风险高;第二,左心耳还是有功能的,它会分泌一些蛋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切掉以后就完全没有这个功能了。而内科医生做封堵术,优势在于第一这是微创,只要在大腿根部扎一3mm的小孔,将封堵器通过血管送到心脏左心耳就可以了;第二个优势是,心耳封闭后,这部分心脏细胞还是活的,还是可以通过小血管和我们身体进行“交流”。
国内外相关试验长期数据显示,这种通过捂住心脏“耳朵”来预防脑卒中的治疗方法,相较于吃药,更能有效预防脑梗,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且减少出血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基于这个理由,十院心内科近期对7名房颤患者进行了“耳朵”封堵术。7名患者中有6名是女性。平均年龄67岁,最小60岁,最大77岁。4名患者既往曾发作脑梗塞,6名同时有高血压,2名有糖尿病。所有7名患者中只有1名监测抗凝指标达标,其余6名患者都存在着很高的中风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手术前实际上招募到8名长期受到房颤困扰的患者。但手术前进行了严格的评价到底患者适不适合进行此项手术。除了常规的抽血检查外,十院心超科凭借技艺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食道心脏超声的检查。结果,有1名患者发现在心脏“耳朵”里已经有一个1元硬币大小的血栓。这个检查结果是一般的其他检查看不到的。经过专家反复讨论,因为手术中有可能碰到造成脑梗风险,所以这例患者暂时不行手术。这名患者将接受3个月的口服药物治疗,如到时血栓消失,可继续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