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恩师今天早上十点钟,安静地走了。
除了电影圈内的人,广大观众恐怕不会记得他的名字。但是他的弟子们却都大大的有名:陈凯歌、吴子牛、李少红、胡玫、张建亚……他,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缔造者之一,田金夫先生。
田先生是北京艺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我问过田老师为什么当年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而去考了北京艺术学院。他说:“那时,我父亲打成了右派,被扣发了工资,就靠母亲劈劈柴挣点钱一家人过活。家里孩子多,我又是老大,北京艺术学院那时是唯一发工资的学校。”他天天腌酱疙瘩就窝头,可他刻苦,专业永远是第一名,他又讲义气,正直可信,被学院的同学们尊称为大哥。
田老师1978年调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最让他骄傲的是出任78级导演系本科班表演课、台词课教员及教学组组长、主任教员、班主任。这个班是人才辈出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摇篮。田先生做事,那叫一个认真。总是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当时的电影学院在北京郊区的朱辛庄,一周甚至两周才进城回一次家。那时他的儿子田鹏才两岁,他把家和孩子全交给师母,坚持和学生在一起。他知道凯歌师兄爱看书,学生宿舍到点就关灯,就让他到自己的宿舍来看书。学生和他就像哥们一样。田老师护学生是出了名的,学校离农民的村庄很近,学生们的伙食差。有一次,几个学生,向田老师借了宿舍说看书,谁知他们跑到校外,抓了农民家的一只鸡,拿回学校,躲到田老师的宿舍里用电炉子炖鸡。学生一边炖鸡,一边看书,结果看着看着睡着了。醒来时电炉子已经把田老师的床烧着了,褥子起了火。亏了扑灭及时,差点儿酿成大祸。后来还是被学校知道了,校方坚决要严厉惩处学生。田老师找到学校领导,把责任全部承担了下来!学生免除了一次处罚。而几个学生后来都是鼎鼎大名的第五代导演的翘楚!
吴子牛师兄和田老师的关系更是亲近,子牛师兄刚毕业时,生活比较拮据,田老师几乎天天请他到家里来小聚,师母炒上几个小菜,爷俩来几杯小酒。我们都是在老师的餐桌上学能耐的。这个风气一直传到他生病之前。我在田老师家还见过子牛师兄来北京上学时背来的小竹背篓呢。有时候天晚了,就给子牛设个行军床住他家里。子牛的好姻缘也交在老师家,那次女作家司马小加来田老师这里串门,无意中结识了吴子牛。后来在田老师和师母的红绳牵动下,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上学时,老师还是一贯坚持实践教学,到电视台给我们找节目,找资金。他去的时候永远是骑一辆大二八自行车。那时,北京遍地都是黄面的,十公里才十块钱。导演系和电视台都说让他打车去,可以报销。可他就不打车!说那是学生拍摄经费,为学生省一分是一分,用在节目制作上。自己骑车就当锻炼了。
田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大量参加影片的拍摄工作,改革开放后的内地第一部武打片就是他执导的《白龙剑》,1996年,他为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影片《徽商情缘》一举荣膺政府华表大奖。
在他59岁那年,我们筹划着,等他60岁退休了,要好好拍几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他为了这个天天早上5点起床,到北京的护城河边练一趟剑。
之后的某个清晨,他照常起来准备去锻炼,可起来后随即顺着床滑了下去。他患了脑溢血,经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残疾。在他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还主动打电话义务帮我完成了影片《甘泉》和《殷雪梅》的剧本修改工作!
再后来,他又一次突发脑溢血,便失语了。每次我到病榻前探望,他总是瞪大眼睛看着我。他还有多少嘱托想叮嘱我啊!
这样,他顽强地坚持了七年时光。
镜头最后定格在了今年,2014年5月6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