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走在南通唐闸镇的街道上,边走边看边想。
这个小镇,名气很响,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轻工业的摇篮。1896年春,张謇在此镇购买100余亩土地,开设大生纱厂。经过3年土建,于1899年开车生产。为何取名“大生”?据说是张謇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受到启发,含有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深意。
唐闸镇在南通西北8公里处,镇中间有通扬运河穿过,小镇因水而生,江港河汊纵横交错。张謇认为唐闸镇“地介内河外江之间,交通较便,故定基于此。”这是张謇在此设厂的首要因素。其次,唐闸镇地处江海平原,是棉花产地,原料就在本地,要省去多少运输费用?又为农民卖棉花带来便利。周围农户素以纺织土布为副业,熟谙纺织技巧,稍作培训,就能成为大生纱厂良好的技术员工。这也是张謇在此设厂的重要因素。选址唐闸镇,还避免了在南通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保护了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这也看出,张謇有着保护古迹的眼光。
1901年,张謇在大生纱厂附近等建成广生油厂,利用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生产棉油、棉饼。1902年,张謇倡导,在唐闸办了大隆皂厂,用广生油厂下脚料做原料,制造肥皂、蜡烛。1901年,张謇在大生纱厂引擎间附近建立复新面粉厂,利用纱厂多余动力,用石磨制面粉。1909年成立复新面粉公司,用机器制面粉,日产1300袋。1903年,张謇在唐闸镇开办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集股2万元,调集5.8万元,经营缫丝、染织,品名为“通绸”“通绉”,年产绸绉4000余匹。1908年,张謇等人创办了大昌纸厂,收购了通州竹园纸坊的旧生产设备,以大生纱厂下脚飞花做原料生产纸张。接着,张謇在唐闸镇开办了火柴厂、棉机厂、电灯公司。
纺织业的兴盛引发张謇兴办机器制造业。1903年集资2.1万两银创办资生铁厂。后来在铁厂北面建造了船坞,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制造小轮船和机动渡轮10余艘。
工商业、航运业的发展,使唐家闸在上个世纪初成为闻名中国的工业重镇,被称为“小上海”。
张謇用赚来的钱,办起纺织专科学校和100多所小学,上百所中学、图书馆、医院、公园,更办起养老院、收容所,让清末民初的唐闸镇焕然一新。
从张謇设计、建设唐闸镇迄今,100多年过去了。张謇开发唐闸镇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中国工业发展走过的脚印,唐闸镇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活化石。现在,大生纱厂仍然在生产。造纸厂、棉机厂等很多工厂停产了,但厂房、车间还在。唐闸镇是活着的城镇,有5万多人居住在唐闸镇,很多人仍在张謇当年建设的工厂里做工,孩子仍在张謇建设的学校里读书,居民仍在当年建起的公园散步,在当年建的图书馆里读书。走在唐闸镇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中国从农业形态转向工业形态初期的气氛、情绪、痕迹、文化。唐闸镇正在准备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历史工业遗产。确实应好好保护好这块中国轻工业发展的活化石。
十日谈
南通漫步
细雨霏霏看寺街,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