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六一”我写过一篇评论——《让曹泽兰玩一天》。不料,如今的孩子比十年前更苦了。
昨天在文汇报笔会的微信订阅号上读了作家罗达成的文章《天天累得我心疼》,说他7岁的孙子天天刚上小学一年级,被学校和妈妈逼得苦不堪言,天天按照“流水线”一般的时刻表学习14小时,课外还有英语家教、语文补习,不许游戏,不许看电视,不许下棋,孩子泪流满面,妈妈铁石心肠。
这样的孩子绝不止天天一个。现在不要说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了这种学习流水线,放学后和双休日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晚上还要埋头写字、做奥数题。这让人非常痛心。过早的填鸭式学科教育不仅违反自然规律,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我觉得,孩子在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是保持想象力和好奇心。有了想象力,才有各种发明创造、创新产品,才有伟大的文学和艺术。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求知,去探索,去揭开世界和人类的秘密。而这一切,要通过大量阅读、大量观察世界、大量动手(包括游戏、劳动)以及大量胡思乱想来获得。
孩子都是天生的幻想家。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会长时间蹲在地上看蚂蚁,会独自对着娃娃讲故事,或用盒子罐子搭建梦想城堡。而今,这些行为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加上过早被放进学习流水线,这样的镜头在许多孩子身上已经看不到了。想象力最充沛的是人的童年,之后就很难培养。
几年前就有一个国际教育组织的调查显示,在全球21个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为倒数第五。而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生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中国学子想象力大大缺乏,毕业后大多是循规蹈矩的好员工,而较少有带着创新产品去创业的。
事实上,保持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这条路,比陪读、应试的道路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