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扬
上海读者有福,上周日,叶扬先生又到上图开讲座了。
曾以为,所谓学贯中西,只是属于陈寅恪、钱锺书那一辈学人,余生也晚,只能从书里拜领如是风华。四年前,我就有幸在上图听了叶扬先生的讲座,领略了学贯中西的流风余韵。他闭目吟诵《归去来兮辞》的神采,如在目前,说为之倾倒,真不夸张。
叶先生大学读的是复旦英语文学系,又是哈佛比较文学博士,通西,顺理成章,但先生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那么好、对古典诗文钻研那么精,实在令人赞叹。
叶先生生于一九四八年,他的古典文学修养,在同辈人中,实属罕见。这个,不得不说到桐城叶家的“家学”传统——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小时候都没有在外面上过学,都是家里自己教。
提及此事,叶扬先生总说这是他的“幸运”。他四五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从《三字经》开始学习,接着是《论语》《孟子》《左传》和《礼记》,六七岁起跟母亲、大哥学英文。这样的中英文教学水准,大概是任何学校都没办法替代的。至于理科,叶先生认为,算术很简单,实在用不着花上六年去学,他只学了一年,考初中的时候,就拿了九十多分。那么,从小呆在家里,会不会难以适应外面的社会呢?叶先生说:“我适应得还挺快的。”
叶家的“家学”,在那个年代,也是孤例、是个案。叶先生回忆说:“当年我去静安区教育局报名考初中,以同等学历报名的,全区只有我一个,办事员也大惊小怪,觉得很难理解。”
有意思的是,隔了半个世纪之后,上海又有家长选择自己在家里教孩子。不过,报纸在报道此事时,标题是这么做的——《上海5位妈妈带孩子“逃学”》。从“家学”到“逃学”,表述的差别,显出的是底气的足与虚。其实呢,这5个孩子,“逃”的,只不过是幼儿园罢了。用几个整版报道此事的早报记者,还找到了在家里上小学的例子。这个11岁的孩子,曾经上过两所小学,但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孩子听一两遍就懂了,课堂上就会开小差,这就又会引来老师的批评”,于是,妈妈决定自己教。现在,母子俩都很满意。妈妈认为孩子“现在每天都很开心,保留了这个年纪应有的天真活泼,并懂得学习是为了自己掌握本领”。
当然,不管是叶扬先生的少年时代还是今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的孩子,总是要到学校里上学的。我们对有家长选择自己教孩子,完全不用大惊小怪,也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讨论在家上学的坏处,因为那只是个别孩子的事。我们需要研究的应该是,为什么有家长宁可冒风险,也要“带着孩子逃学”,要研究今天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弊端、能不能克服,要研究能不能把在家上学的好处引进到学校教育中来。
比如,叶扬先生说的“算术实在用不着花六年去学”,我就觉得很有道理,我们的低年级算术教得那么难,真的有必要吗?再比如,因材施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现在又有几所小学在实践这个理念呢?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即使错过了亲临上图讲座现场的机会,也不妨上网去找找叶扬先生的讲座视频,看一看叶氏“家学”的“教学成果”是如何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