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现代京剧《红灯记》风靡大江南北。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脍炙人口的唱腔,吸引着京剧票友。今年7月,上海京剧院排演的名剧《红灯记》将亮相逸夫舞台。50年后,年逾古稀的周炯儿要再提“红灯”,圆一个幼时的梦。
1 初提“红灯”
周炯儿,小时候住在天蟾舞台化妆室的对门。那时的天蟾舞台,天天锣鼓铿锵,夜夜皮黄悠扬。只要打开窗,对面化妆室里“忠义老程婴、白脸奸曹操”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周家的邻居钱家、吕家是京剧演员,活泼好动的周炯儿,就与他们的孩子一起,跟着他们唱京戏的父母“坐科”开蒙:踢腿、搁腿、拉山膀,上上胡琴吊吊嗓。
1965年,现代京剧《红灯记》来上海演出,在青少年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那时,上海群众演唱京剧的氛围很浓,正在延东中学读书的周炯儿常给老师配戏。延安中学教师柴忠宝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周炯儿就演座山雕边上的“八大金刚”;闸北有个老师演《红灯记·赴宴斗鸠山》,周炯儿就助演日本宪兵。延东中学的王序玉也是京剧票友。王老师组织周炯儿等同学排演《红灯记》第八场“刑场斗争”。这是周炯儿“首提红灯”扮戏演出。
中学毕业后,周炯儿进入弄堂小厂工作,小厂排演了《红灯记》第一到第六场,这下,周炯儿在其所在工厂的上级公司上下引起极大反响。于是,公司文艺小分队的胡宗孝与周炯儿搭档演《红灯记·赴宴斗鸠山》,这次周炯儿演的是正儿八经的李玉和,他还在《沙家浜·军民鱼水情》中演了郭建光。“文革”结束后,周炯儿参加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京剧队,开始涉足演出传统京剧,像《除三害》《草船借箭》等。
2 “芦荡”圆梦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沙家浜》中精美的唱词给了周炯儿莫大启迪。于是,一家叫“芦艺文化传播公司”呱呱坠地了。虽然退休了,周炯儿依然无法舍弃对京剧艺术的迷恋。他组建这公司,是想延续儿时的梦想,只不过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策划、组织各种公益性的演出活动上。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排演的最后一出新戏,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在北京首演。50年后,上海的京剧工作者想把梅派《穆桂英挂帅》以程派艺术表演形式呈献在广大观众面前,为新中国建国60年献礼。
程派版的《穆桂英挂帅》由龚学平和著名编剧张永和操刀改编,把原来的8场戏精简到4场,全剧结构更紧凑。幽咽婉转的程派唱腔如何与端庄大方的梅派唱腔无缝衔接是成败关键。台上的人们使尽全力,为了能把作品打造成经典;幕后的“老板”却要为所有投入“保驾”,且演员的收入也完全要靠票房……走过鼎盛时期的京剧演出还能那样吸引年轻人吗?
周炯儿来了,他的公司正巧负责这次票务。为了让剧组专心艺术创造,周炯儿自己先期投资部分费用,又多方筹款,解除演职人员后顾之忧。结果四场演出,场场满座。第二年,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邀请程派《穆桂英挂帅》演出,反响极大。
2013年10月,周炯儿又组织了曾获文化部“文华奖”的天津评剧院的评剧《赵锦棠》,来沪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5月,周炯儿精心策划,把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请来上海,著名演员王少华带来了他父亲王伯华曾向周信芳先生学过片段的《徐策》。
“因为‘文革’,我进不了戏校,后来做工会工作。我退休后完全能继续赚钱,但我喜欢文化、京剧艺术,又曾任‘沙家浜度假村’总经理,所以我把公司取名‘芦艺’。我开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通过活动,我得到了满足、开心。”周炯儿说。
3 再提“红灯”
整整十几年,因为工作,周炯儿离开了心爱的京剧舞台,但皮黄腔、锣鼓声依然时时撩拨着他的心。2000年,退下来的周炯儿重拾旧业,专门拜在戏校名教师王思及门下,专攻余派唱腔。王老师抱着病体,给他这个业余票友说了很多戏。
2003年,周炯儿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演唱《搜孤救孤》片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春节,央视戏曲晚会《瑞虎迎春》,又请周炯儿与老旦郭瑶瑶、谭家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及梅兰芳大剧院的艺术总监余声同唱《沙家浜·军民鱼水情》。2011年12月10日,央视“第四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的颁奖晚会邀请周炯儿,并让其组织四位演员一同北上演出。
今年,上海京剧院要排演名剧《红灯记》,这再次勾起周炯儿登台演唱李玉和的梦,上海京剧院配备了毕玺玺、胡静和任广平和他共同演出。“对《红灯记》我有种特别的感情。”周炯儿很感慨。如今,肚子发福了,他就天天早上出早课,搁腿、踢腿,又请了著名京剧演员章晓申,给他说戏、说身段。“最难的是第八场刑场斗争,这场戏攻下来,就比较顺利了。”
我们祝愿周炯儿“再提红灯”圆满成功。在将近古稀的年龄,能圆幼时的梦是多美满、惬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