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砂
【嘉 宾】
蔡 妍
客户经理
姜 薇
全职妈妈
廖丽娟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刘 勇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实习督导主任
主持人的话▲▲
日前发布的《社会转型期的上海家庭需求调查研究》显示,雇人照料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上海家庭的需求中位列第一。这一结果和很多人对老龄化严重的上海家庭需求的预期截然不同。老人和孩子,到底谁需要更多的家庭资源?
新闻背景>>>
在今年首届家庭服务博览会上,上海市妇联发布了一份《社会转型期的上海家庭需求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需求程度上,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照料,其次是家务劳动,排在第三位的是0—3岁的幼儿照料。孕期和老年照料的需求程度类似,排在第四位,而最低的需求是婚姻家庭生活。
A 为孩子支出是“刚需”
主持人:蔡妍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三口之家,女儿上幼儿园,父母和她住在一个小区,家里请了一位保姆。你算过你们的家庭资源在孩子和在老人身上是怎样分配的吗?
蔡妍:我和父母住在一个小区,我请一个保姆,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我父母每天帮我接送孩子上学,吃饭就在我这边,我们一起吃。
父母六十多岁,退休没多久,经济上和体力上都还可以,老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生活上不需要我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钱和精力。逢年过节为他们买些东西,或者一年里一两次外出旅行。在我父母身上的花费加起来一年可能也就一万元左右。我老公的父母和我们住得比较远,逢年过节会走动,在家庭资源的分配上可能就更少了。
我们家最多的花费是在孩子身上,女儿身上一年的花费包含上幼儿园、读英语、参加小荧星、以及平时的吃穿旅游等等,加起来大约要六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是花在老人身上6倍。而且,在父母身上的支出,是象征性的,多一点少一点都可以。而在孩子身上的支出则好像属于“刚需”了。
主持人:你觉得,你的家庭需求在未来会有怎样变化?
蔡妍:等到我的父母年龄大了,家庭的需求会有很大变化。其实我自己也已经有这方面的考虑。去年家里的房子重新装修的时候,我曾经想是不是要换一套更大一点的房子——要满足我们夫妻带着孩子,然后我的父母以及公公婆婆,外加一个保姆,都可以住得下,这样大家可以互相照顾。
我觉得,这份家庭服务博览会上发布的调查,问卷的样本可能主要是二十几岁到四十岁的人。如果调查样本选取的是我父母那个年龄段的人,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经常要跑医院,特别是外公、外婆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个人住院手术,所以,我父母在照顾他们的长辈方面花费的时间、金钱是不少的。
主持人:姜薇是一位70后全职妈妈,有两个孩子。家里请了一个钟点工分担家务。你们家的资源在家庭成员身上的分配是怎样的?
姜薇:孩子出生后我就一直是做全职妈妈。我们请了钟点工负责做饭和一些家务。孩子平时都是由我自己来照管。孩子身上花费并不太多,两个孩子一年大约四万多元吧。我父母已经退休,他们身强体健,而且有很多兴趣爱好,因此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我们住得比较远,一般一个月左右会去看望一次,每次去父母家,也会同时去看望奶奶——她和我父母住得很近。
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是我们负担比较轻的阶段。十年以后,孩子可能进入叛逆期,父母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会比较辛苦吧。那个时候,家庭资源的分配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了。
B 孩子得到更多照料符合生物进化规律
主持人:刘勇和廖丽娟怎么看《社会转型期的上海家庭需求调查研究》中,居于首位的是“雇人照料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情况?
刘勇: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需要注意数据来源,该报告是基于2280份抽样调查问卷而得出的一个统计结果。而被抽到样本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换而言之,如果调查对象都是集中在某一个人群,那么结果就会偏向于呈现这一群人的特性。
第二,对儿童和青少年照料的重视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从家庭生命周期等研究发现,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基本都能看出一个家庭从建立开始一直到子女长大成人,陆续离开家庭,家庭的重点多是围绕着子女的成长。因为一个家庭建立并出现新生儿时,其家庭成员的年龄多处于青年(父母辈)和中年晚期(祖/外祖父母辈,部分处于晚年早期),这个时期家庭中唯一需要照料的就是新生儿。一方面,新生儿的绝对弱势,需要成年人的保护和照料。另一方面,对于新生儿的抚养和教育也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所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也指出成年中期(大约28-60岁),其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指导下一代。因为,个体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就是在其出生到青少年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特性逐渐成熟,不同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发展方向,造就出截然不同的社会个体。因此,家庭成员关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正常行为。
廖丽娟: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更多精力照顾孩子,把家庭的更多开支放在孩子的养育上,符合人类进化的规律。在动物世界,当遇到整个族群灾难事件的时候,不得不需要有成员牺牲的时候,第一批挺身而出去牺牲的往往是老弱的动物。从整个族群来说,这是一种捍卫生存的必须,虽然看起来显得很悲壮。很多时候,如果排除情感要素,不用道德来进行衡量,只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更多照顾孩子具有积极的进化意义。
C “安全感缺失”加剧家庭对孩子的重视
主持人:我们有时会听到上年纪的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金贵,过去养个孩子花不了那么多精力和金钱。从这种变化里我们可以解读出什么?
刘勇:现代社会加剧了我们对新生代的关注。近20年以来,城市家庭对于子女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不妨关注一下,20年前,孩子上下学有多少是需要家长来接送的,而如今,孩子上下学有多少是不需要家长接送的?又如,20年前社会上教育类培训受众是谁?而如今又是谁?原因归纳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全感缺失”。
主持人:怎样理解你说的“安全感缺失”?
刘勇:一方面是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感,受计划生育和各种社会安全问题的影响,儿童的生命安全感在受到威胁,尽管目前已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但对于现代的年轻父母来说,更多是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社会安全感,这是现代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现代竞争社会让家长明显地感受到,生存直接与一个人的复合型能力有关。这种社会的生存能力除了需要先天的条件外,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历炼获得。因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各种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照顾和抚养。这更多的是基于家庭层面的。
由于父母多忙于维持家庭生计的事业工作,无暇将大量的时间和尽力投向孩子,许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交给规范的、专业的人员来照料。因此相关的服务需求就会增加。
D 进入老年不等于“需要照顾”
主持人: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在这个调查中,老年照料的需求排在第四,这算是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吗?
刘勇:进入老年并不等于“需要照顾”。2013年上海市老龄人口比例突破27%,静安区更是高达30.6%,加之近年来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很多人会觉得家庭中对于老年照顾的需求会更大。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身边的老年人他们何时开始需要他人的照料?是从退休开始吗?大量的事实表明老人一般在能完全自理的情况下并不会提出照料的要求,而且就算有照料的要求,一般都是先由配偶来承担,往往是当一对老人彼此照料都出现问题时,才会真正提出被照料的需求。
根据2011年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市中,完全失能老人约为345.6万,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76%。但是这些老人并非都需要子女提供照料,部分是由配偶照料,部分是在养老机构或者老年医疗机构生活。加之,对老年人的照料比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照料要简单。因此家庭对于老年人照料的需求相对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尤其是建国后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人群进入老龄化,相应养老服务设施和人员不足,将会大大增加家庭在老年照料方面的需求。
E 亲人的精神陪伴无可替代
主持人:从心理学角度,老人和孩子谁更需要被照顾?需要何种方式的照顾?
廖丽娟:心理学的研究往往会建议,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如果越能得到良好的照顾——不仅包括生理,更主要指孩子被很好的精神鼓励和积极陪伴——往往对孩子一辈子至关重要。生理上的照顾可以是请来的家政服务,心理上却最好是原生家庭的父母。所以,客观上来说,孩子成年前尤其是12岁之前,的确容易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
我做过专门的观察,很多时候,看上去是在照顾孩子,比如给孩子买很多用品和食品,但实际上,给孩子买过多用品的父母,往往在精神上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比较少,有一些父母是因为他们不大懂得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所以通过过度的物质满足来弥补和孩子心理亲密关系建构的缺失。
老人是否需要得到那么无微不至的照顾?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让养老院的老人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打扫自己的房间,种一些自己喜欢的植物,甚至让生病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以及还有一些可以行动的区域,增加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控制,通常会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状态,甚至病都似乎可以好得更快一些。这样的研究非常积极的意义是让老人积极变老,尽可能去注意自己能行动和控制的部分,忽略已经无法实现的部分。当然,鼓励老人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和对老人的精神陪伴之间并不冲突。
所以,我们可能会发现,无论孩子还是老人,都需要得到精神陪伴。但在生理和生活上的照料,可能孩子需要得更多一些。
结束语
老人和孩子,谁更需要被照料?这是每个家庭都会面对的问题,它的答案是随着人生阶段动态变化的。但有一点不可忽视,老人和孩子都需要亲人的精神陪伴,而这不是家政人员可以替代的。
本版插图 郑辛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