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轮一胜一平,美国已经和德国平起平坐,同积4分。明晨的小组赛末轮,两队只要战平就能携手出线。外界可能会猜想,克林斯曼和勒夫在德国队曾是上下属,一场默契球看来在所难免。
作为德国最优秀的前锋之一,克林斯曼退役后和妻子以及2个孩子长期生活在美国加州。2004年德国兵败欧锦赛后,克林斯曼接过了烫手山芋,并为青黄不接的德国战车提拔了一批年轻球员,为德国足球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的2006年世界杯,德国在本土夺得世界杯季军,克林斯曼选择了急流勇退,留下的则是他的足球理念,以及受他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批教练和球员。
尽管,贝肯鲍尔曾公开质疑克林斯曼不顾战术训练,一味地为德国人灌输他的美国式体能训练,但在看到2006年世界杯的成绩后,足球皇帝也改变了想法,成了希望他留任的那群人之一。
回到美国后,克林斯曼拒绝了包括美国足协在内的多份邀约。2011年7月,当美国足协再次向他发出邀请时,金色轰炸机决定再度启航。接手美国队后,克林斯曼改变了美国人对自身实力的理解,他告诫所有人,面对再强大的对手,都不能总想着防守,美国队需要有自己的攻势足球。
为了打造如今这支美国队,他甚至主导了布鲁克斯、法比安·约翰森、阿龙·约翰森等多名欧洲球员的“归化”。“足球世界化、国际化早已不可逆转,我相信美国人就是美国人,不管他是在日本、南非,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长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人才,然后给他一本美国护照。对我个人来说,美国是一个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潜意识里,克林斯曼认同这样的融合方式,他把自己看成是“半个”美国人。
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何况,如今的德国队,从主帅到球员,都曾是克林斯曼的助手或门生,他比任何人更清楚怎样制约如今这辆如日中天的德国战车。赛前克林斯曼说:“美国队明天会很有拼劲,我们将和德国队打一场真正的比赛。”
确实,明晨的累西腓对于球迷来说,与其想象着一场默契球,不如抱着一种欣赏的姿态,细细品味一番克林斯曼的反戈一击。正如德国主帅勒夫所说:“平局不是我或者尤尔根(克林斯曼)的主题,我们去球场都是为了获胜,而不是平局。” 本报记者 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