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中的趣事,只要有心,俯拾即是。
有些很文的书面化的词,在某些方言中,却是“老少咸宜”。例如在湖南衡阳,从四五岁小孩到白发老太,都会说“手之舞之”(音“朽几舞几”)。该词语最早见于《孟子》:“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杨伯峻先生译作:“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但在当地最常见的场景是,俩人吵着吵着,一人开始用手指着对方鼻子骂,另一人则警告:“你莫手之舞之啊!”类似的还有长沙话中的“鬼舞尸起”“神不能通”。前者指胡作非为,如“三十几岁的人哒,一天到晚鬼舞尸起,不学好!”后者指糊里糊涂,如“今下午神不能通,忘记到幼儿园接细伢子哒。”
在韩国话中,浪,叫做“波涛”,威胁叫“胁迫”,欺骗叫“诈欺”,让开叫“避开”,心事不宁叫“波澜万丈”,都与此类似。
有些这类词语,内涵比其在普通话中要宽泛许多。例如在湖南益阳,人人都说“威武”。酒席很丰盛,说“这一桌真是威武”;住宅很气派,说“这屋子真是威武”;婚礼场面大,说“威武!婚车就有十部”。到了益阳南边的宁乡,大家都说“耀武扬威”,这成语在宁乡话中是不好,乱七八糟的意思,和长沙话“鬼舞尸起”差不多。“文革”开始,什么书都成了反动黄色书籍。一天,我拿本写少先队员的小说《微山湖上》在看,宁乡籍老保姆担心地说:“莫看些这耀武扬威的书啰!”后来到宁乡,听人议论:“那只伢子不争气,耀武扬威的,偷看妹子洗澡!”
还有些词语,识字不多的不会说错,识字的却十有八九读错。比如“茅厕”,不识字的读作[máo si],是对的。识字的常读作[máo cè],却是错的。长沙河西的溁湾镇,“溁”字读yíng,文盲绝不会读错,但长沙的公共汽车报站名却错读成r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