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最近在北京演出,恰逢北京人艺常规的“公益场”,很多大中学生以低价票进场看戏,令主演们没想到的是,表演竟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主演杨立新说:“乃至于周朴园向周萍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台下仍然是笑声阵阵。”
《雷雨》遭遇“笑场”这个文化现象,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问题:话剧经典作品传承的链条出现了断裂,提高青年一代的思想艺术素养迫在眉睫。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场惨烈的悲剧,揭露了人性受束缚、压制和摧残的残酷,竟然引发出台下观众的一阵阵哄笑,这实在是发人深思的。《雷雨》在部分青年观众中缺乏知音,令曹禺先生在九泉之下深感不安。
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出现了“代沟”,笑场不能怪观众。依我之见,这是道德的“代沟”造成了艺术欣赏的错位。《雷雨》反映的生活,离开我们不到100年,但在今天的剧场里,却出现了这样的悲喜观念的颠倒,道德评判观念的颠倒,哄笑替代了沉思,轻浮替代了震撼。《雷雨》这样的名作引出今天青年人的哄堂大笑,也是对经典作品缺乏起码的尊重,对演员的表演缺乏起码的尊重。
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在中小学中强化价值观的教育,爱什么、恨什么,不容错位;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普及戏剧欣赏的知识,包括话剧的名作欣赏,看来,不仅戏曲要培养观众,话剧也要培养观众。在我们的互联网上,也要有介绍《雷雨》《日出》的声音,介绍传统文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