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健康园/康复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要“接地气”
袁缨
  治愈,是患者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慢性乙肝患者也有着同样的渴望。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引起的进展性疾病,如不对乙肝病毒进行控制,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正是由于慢性乙肝的长期危害和严重后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期望能够达到乙肝病毒彻底清除,表面抗原实现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的彻底治愈状态。然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现阶段在临床上几乎无法实现治愈乙肝的理想目标。临床医生和患者需要更加“接地气”的现实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目标。

  2010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简而言之,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几率。

  “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理模式被多数学者公认,肝炎向肝硬化进展必经肝纤维化这一病理阶段。目前西方医学界已经公认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中药抗纤维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其成分多样性可作用于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所以中药抗纤维化更具优势,缓解了缺乏逆转肝纤维化西药的尴尬处境。

  要实现降低肝癌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治疗总体目标,就必须理解及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往往传染性较强。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实现,是实现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这一临床治愈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也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目前,临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八成在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在已上市的5种核苷类似物中,具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的药物颇受青睐。

  无论使用哪种抗病毒药物治疗,这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须遵医嘱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袁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特别报道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家装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康健园/医苑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健康园/康复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大脑GPS”精确定位神经外科医生成功“拆弹”
肺癌靶向治疗从驱动基因入手
冬病夏治妇科病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要“接地气”
广告
新民晚报健康园/康复B05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要“接地气” 2014-08-04 2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