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简而言之,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几率。
“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理模式被多数学者公认,肝炎向肝硬化进展必经肝纤维化这一病理阶段。目前西方医学界已经公认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中药抗纤维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其成分多样性可作用于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所以中药抗纤维化更具优势,缓解了缺乏逆转肝纤维化西药的尴尬处境。
要实现降低肝癌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治疗总体目标,就必须理解及准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标志着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往往传染性较强。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实现,是实现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这一临床治愈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也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
目前,临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八成在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在已上市的5种核苷类似物中,具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的药物颇受青睐。
无论使用哪种抗病毒药物治疗,这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须遵医嘱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袁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