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云南鲁甸6.5级地震·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上午连线地震灾区~~~
本报记者上午连线地震灾区~~~
本报记者上午连线地震灾区~~~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上午连线地震灾区
前线急需搜救专业设备
王文佳
  上午,记者联系到了正在现场的昭通人毛利辉。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往震区,昨晚7时许到达重灾区鲁甸龙头山镇。

  “从昨晚到今天早上,余震不断,部分余震震感强烈。灾区满山废墟、遍地狼藉,到处是失去亲人哭得撕心裂肺的男女老少,路边是倒下就能睡着的刚从搜救任务中撤下来的武警官兵,还有冒雨值守了一夜的医生护士。”毛利辉说。由于道路原因,目前只有很少的物资运进震区,他和很多当地人一样,到现在没吃饭,一些小孩子饿得哇哇大哭。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部分村民们在围火取暖,有的正脱下湿透的衣服烘烤;武警官兵正在集合,整装出发;大型机械设备已开往抢通生命线路上。

  “我是昨晚7点和昭通市的消防部队一起进入的灾区的。”沿途,他看到武警官兵和当地的幸存者一直在奋力搜救。昨晚9时30分,武警官兵摸黑徒步一个小时山路将救出的两名被埋者送出去抢救;侥幸逃生的杨建国不顾生命跑进屋内徒手刨出两个人;19岁的推土机司机钱飞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着推土机等大型设备开往灾情最重的龙头山镇,冒着大山随时会垮塌的危险,参与生命线抢通等工作。

  今天清晨7时许,毛利辉和幸存村民一同搜救灾民赵禹桐半岁的小儿子。“她的姐姐、侄子和小舅子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仅有2岁女儿生还”。

  虽然很多人自发加入搜救队伍,但缺乏专业设备和补给,救援难度很高。“现在急需专业设备和生命探测仪”。毛利辉说。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特别报道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家装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康健园/医苑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健康园/康复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上午10时55分空中救援通道打通
中山医院专家赶赴云南抗震救灾
前线急需搜救专业设备
新民晚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特别报道A03前线急需搜救专业设备 2014-08-04 2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