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同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一集是恢复高考的故事。
剧中再现当年情景:邓小平召集一批“在野”的学者,座谈高校招生问题。老专家对实行11年的推荐上大学义愤填膺,强烈要求恢复高考制度;一些领导心有余悸,生怕沾上“右倾翻案”;“两个凡是”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在上……经过反复纠结,平地一声春雷,恢复高考提前成为现实。
重新审视这张时间表,能看出小平深谋远虑的智慧与时不我待的焦灼: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7月23日,复出仅一周,他同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负责人谈话说: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9月19日,召集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等谈话,对招生工作停滞不前提出著名的批评:“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11月28日,高考终于来了!
1977年冬天,硬生生加出一场本该在夏天举行的考试。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奔进考场的考生参加高考。1978年夏,高考生达610万。从此,高考成为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门坎,而恢复高考,也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关键拐点——发展靠人,改革靠才,曾经支撑且还将继续支撑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几乎都经过高考考场的砥砺。
一件波及亿万人命运、且停滞11年之久的揽才之举,非大智大勇岂能轻易撬动!
我看得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女儿却一旁失笑:上大学考试,天经地义啊!
孩子,这30多年里,有多少天经地义的事,要想进入实践层面,却比登天还难。比如,“文革”中被迫害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能否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农民种地,种什么、怎么种、啥时种,能不能自己说了算?中学生毕业是否要一股脑地上山下乡做农民?企业是根据政府计划闷头生产,产品放在仓库里积压如山,还是以销定产,看订单决定?报纸电视能不能刊播广告?国外影视作品能不能引进?邓丽君的歌曲能不能听?穿喇叭裤甚至牛仔裤算不算阿飞……
就是小平说过的那四个字:拨乱反正。乱时可以一窝蜂,要反正却如攀险峰。在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中国,在亿万人的思想被僵化之后,想做一件正常的事,都如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经历千难万险,方成正果。
感谢小平,以高超的理论勇气与政治勇气,带领亿万国人,凝聚改革共识,一路排险,一路开山,终于让中国渐次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让国民能享受正常的生活,更让中国经济超常腾飞。
在享受“正常”的时刻,“正常”如空气和水一般天经地义。但是,我们还得记取这份“正常”的来之不易。并且,还有更多的“正常”,等待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去戮力争取,当下,同样需要大智与大勇。
这,才是对小平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