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版社的朋友吐槽,书展某天,有一位爷爷带着孙子来他们摊位上看书。老的老小的小,在人堆里挤着很罪过,朋友家中亦是上有老下有小,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特意腾了个书箱,让他们坐着慢慢看。
结果这爷爷看中了某套书,就去把陈列的整套样书全拿在手里,朋友建议他们少拿两本,看完了再换,让别的读者也有机会翻阅。小朋友不肯,爷爷大声儿帮腔,大意就是让他看好了,也许我们看好了会买呢?
朋友无奈地说,这套童书提倡的精神里,本来就有分享、互助、理解的成分,但不知道这小朋友之后是记得书里讲述的分享精神,还是记得爷爷曾独霸整套书让他看得适意。
前两天去了苏州博物馆,工作日,但入场得排队。从人员构成看,基本都是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以及带着孩子的年轻家长。等候的时间比较长,前面的队伍里有两个孩子大概无聊便去买了棒冰回来吃,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拆了包装纸,顺手就扔在地上了,看着很扎眼。
现在的父母们大概都已经意识到读书、看展对孩子的好处,但这好处在哪里,估计有些父母还没有想得很清楚。钱锺书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读书也有点这意思,特别对孩子来说,最主要的未必是增长知识。如果觉得看了书孩子就会自我成长,就会明白人世间所有的道理,多少是有点不负责任的。在博物馆里大喊大叫飞奔推搡如入无人之地,不如不去。
来讲苏州博物馆排队的下篇,正当我这个强迫症看着地上的包装纸百爪挠心的时候,前面一个正在听音乐的男生拍了拍那妈妈的肩膀,啥也没说,就指了指那张包装纸,对方呆了一下,男生又指了指,对方再呆了一会儿,便俯身捡起来走几步丢进了垃圾筒。整个过程跟默片似的,双方没有语言交流,那妈妈事后也没发表任何感想,但孩子都看在眼里。强迫症患者在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深深地觉得,这件事情对孩子的触动应该大过博物馆里随便逛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