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主导了对日改造。
二战结束已经69周年,为什么日本不能像战后的德国那样成为“正常国家”?除了日本本身的原因外,美国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本期论坛,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 为减少伤亡降低成本 美国保留天皇与神社
问:美国出于何种考虑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且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靖国神社为何被保留?
答:概括而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美国为了减少伤亡,降低占领成本。
1942年8月,美国设立了以哥伦比亚大学胡格·博顿等远东问题专家为中心的研究班子,开始研究是否应保留天皇制。
1945年2月,经反复权衡利弊,美国决定保留天皇制。按前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的说法:“天皇的存在会令人信服地拯救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生命。至少,天皇的声音是日本人民或日本军队有可能服从的唯一声音”,并拟在《波茨坦公告》)草案中明记保留天皇制。
但7月16日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根据杜鲁门总统的指示,该内容被改为“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此即所谓“天皇地位未定论”。
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布后,由于日本未予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时任内大臣的木户幸一的日记记载,10日,“根据圣断,决定以外务大臣案,即仅以确认皇室和天皇统治大权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并由外相东乡茂德致电盟国代表、美国务卿贝尔纳斯,确认波茨坦公告“不包含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
11日,贝尔纳斯根据“天皇地位未定”原则复电:“日本国之最终政治形态,当按照波茨坦公告,由日本国国民自由表明之意愿决定。”最终,天皇制度得以保留。
战后美国未清除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靖国神社,同样是为了降低占领成本。
据公开报道,麦克阿瑟曾计划烧毁靖国神社,但被罗马教皇代表布鲁纳·比特鲁劝阻。
比特鲁称:“烧毁靖国神社将是一种罪行,并将在美军历史上留下污点。”
但据现已解密的美方文件《有关靖国神社之未来的见解》记载,真正使美国决定保留靖国神社的,是因“废止恐引发事端”。
2 两文件措辞微妙差异 日本外相乘机钻空子
问:当今日本为何对《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讳莫如深?在已有的这两份文件基础上,《旧金山和约》为何得以出笼?
答: 《开罗宣言》明确宣布:日本必须放弃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掠夺的一切领土。《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更明确宣传:“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但这两个文件措辞存在微妙差异。《开罗宣言》强调:“三大盟国将继续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斗,以获得日本无条件之投降。”《波茨坦公告》第13条则强调:“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这一微妙差异,被嗅觉敏锐的日本外相东乡茂德捕获。他在外交札记中写道:“我通读了美国播送的这一公告。公告写道‘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十分显然,盟国并没有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也是日本电告盟国,称“对我国的公告所列举的条款中,不包含变更天皇统治国家之大权的要求”的原因。
冷战局面形成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从压制变为扶持。在这样的背景下,1951年9月,美国在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情况下,主导召开旧金山对日和会,49个国家签署了《与日本的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此外还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安倍在今年新年献词中称:“那一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成为战后‘日本’的起点。”毕竟,这是一份对日有利的文件。但安倍不应忘记日本只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枚棋子。
3 “东京审判”放过天皇 美日因冷战互相利用
问:美国基于何种原则主导“东京审判”?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又是如何登上日本首相宝座?
答:1945年8月8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签署了作为《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附件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6年1月19日,盟军总司令部宣布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并颁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但这两部宪章有一个显著差别,即《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条例》明确规定,“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是国际法中的罪行,犯有此等罪行的人,包括国家领导人,不得享受‘国家豁免权’的保护,必须为此承担个人责任”。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条例》却没有这一规定。东京审判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澳籍审判长威廉·卫勃解释了个中原因:“天皇的权威在终结战争时已得到毋庸置疑的证明。同样,在发动战争时天皇所扮演的显著角色也为检方所阐明。但是,检方同时明确表示对天皇不予起诉。”检方为何不起诉天皇?美籍首席检察官季南坦言:“使天皇免受审判是盟国的政治决定。”
按季南的指控,“全体被告(甲级战犯)参与了这一共同计划的拟定或执行。这一共同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日本取得对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的控制地位。”换言之,东京审判的主要内容,就是追究被告对发动太平洋战争必须承担的责任。所以,开战时任首相的东条英机被列为头号战犯。既然如此,为何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任东条内阁工商大臣并在对美宣战诏书上副署,之后又担任军需次官兼国务相的岸信介,却仅被列为甲级战犯嫌疑犯而未遭起诉,反而却在美国的扶植下坐上首相宝座?
岸信介任伪满洲国工业部长期间,曾和东条英机、星野直树构成“满洲三角同盟”。1944年7月塞班岛陷落后,岸信介认为“战争已无法继续”,而东条宣称“对战争的判断是军人的职责,岸信介等外行没资格说三道四”,两人因此公开翻脸。此后,岸信介成为“反东条阵营”核心成员,这成为他未遭起诉的主要原因。岸信介日记记载,是否参与打倒东条内阁、是否试图暗杀东条,是他被详细盘问的主要内容。最终,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处死的第二天,1948年12月24日,在狱中度过了2年8个月的岸信介获释。
从曾经担忧会否被处死到“无罪”释放,并未使岸信介对美国感恩戴德。但是,冷战的形成使岸信介感到了“日本的良机”和“日本出场的机会”。除了当首相以外,尽早使日本成为美国“反共盟友”,成为他的奋斗目标。然而,这也依然只是一场互相利用,美国需要日本成为“反共盟友”,岸信介也需要依靠美国来实现他的政治目标。因此,回到家乡过了一段“隐居生活”后,在《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的1952年4月28日,岸信介重新登上政治舞台。1958年岸信介当选首相,两年后日美签署新安保条约。
4 东西“战场”四个不同 两个阵营美扶日遏华
问:二战后的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何异同?同样是为美国利用,为何德国日本表现不同?
答:概括而言,二战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都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但法国与德国这对“夙敌”抛弃仇恨,实现了历史性和解,但历史上曾发生五次战争的中日两国,却迄今未能实现和解。
法德能够和解的关键因素,是两国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也为了在欧洲防止战争再次发生,都意识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因此逐渐形成了“法德轴心”。德国默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在政治上发挥主导性作用。而法国拥有政治大国自尊心,平衡了其在经济上弱于德国的自卑。两国“力量均衡”使欧盟在世界上取得了区域化的最高成就。与之相比,无论是“东亚共同体”还是中日韩自贸区,甚至连蓝图都尚未画出。
德国还对《刑法》第130条作出补充规定:对为纳粹歌功颂德者,处3到5年监禁。反观日本,不少政要无视“不幸的历史伤痕依然深深留在亚洲近邻各国国民的心中”这一事实,“扎堆”参拜靖国神社。两相比较,法德能实现“历史性和解”而中日不能,原因毋庸赘言。
美国同样利用德国、日本,但两国表现不同,与冷战后法德、中日所属阵营有关,美国难辞其咎。按照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冷战东西两个战场存在四方面不同:一、冷战形成的标志,西方是第一次柏林危机,东方则是朝鲜战争。二、西方的冷战主要是美苏对抗,彼此剑拔弩张。东方的冷战主要是美中对抗。而在朝鲜问题、日本问题上,美苏又彼此妥协。这也是二战后有对日和约,却没有对德和约的主要原因。第三,西方只有冷战,而东方则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热战。第四,西方存在分别以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对抗,法德均属北约;但东方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彼此对抗的两大阵营。中日不仅不属同一阵营,而且美日同盟过去曾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大障碍,今天则是试图联手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势力。但我们必须明确,美国不会忘记珍珠港,日本不会忘记原子弹。美国会否纵容日本不断扩充军备,成为日本想要的那种“正常国家”,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