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先生《十年回顾》,说的是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时读书的事。文章有句话让我十分震撼,他说:“在哥廷根的十年,学校从来不开什么会。”又接着写道,“这种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我空前绝后的读书的机会。”
在今天的我辈看来,简直有点匪夷所思:十年!整整十年,居然“学校从来不开什么会”,真乃“咄咄怪事”,“不可思议”!
反观我们今天之学校,大学我不清楚,但在中小学,一般上午上课时间除外,到了下午,那就是开会之天下。曾有不止一位老师告诉我:周一是全体老师例会;周二是年级组会;周三是教研会;周四是报告会;周五是总结会。要说学校领导不努力、不尽心,那是瞎话,会议要策划,要组织,要讲话,要写材料……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忙。可问题是,效果怎样呢?
在我看来,那些可开可不开的会、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会,偏要每次兴师动众开上一下午,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学校的工作、领导的水平似的;而且,领导一般爱讲长话,把会议时间拖得很长;内容呢?不敢说千篇一律,反正能让人竖起耳朵来听的很少很少。不参加不行吗?上级也有办法——签到、点名、扣工资。有老师怀抱一摞作业,一边开会一边批改,再不,闭目养神,左耳进右耳出。一个一个下午,老师们的时间就这样失去了,或者说,就这样被无情地夺走了。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好几次,因为有事,母亲打我手机,我的回答都是:“开会哩。”开会成了我的工作常态。在教育局,即使我从事的是教学业务工作,但会议之多,怕也要占到我工作时间的十分之四五,更休提其他的行政部门了。
更可叹的是,自己的时间被占,还要去占别人的时间。我有时听完课后开些教师会议,总要占些老师的时间,常常要说上好一阵子,有时,也免不了说些要老师多读书的话来,那才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总是责备老师们读书少、不钻研业务,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要求老师“怎样怎样”;然而仔细想想,那么多一线教书的老师仍在一边教书、一边备课,一边还得硬着头皮应付许多无聊的会,我就有些心疼:心疼他们的时间,心疼他们的年华。
读书其实是用不着多说的,因为每一个老师,原本就是一个读书人啊!当过教师的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内心,在骨子里,多么盼望有一份属于自己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让心灵自由地驰骋啊!
不要总是喊着“老师,你为什么不读书了”,少开一点会吧,给老师们一点时间、一点从容、一点自由吧!
不知是否对头,我总觉得,要判断一个学校的领导是否称职,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要看他是否惜时——珍惜老师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