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铃宫”心灵对话
《又见五台山》的剧场很特别。依山势而建,犹如一部打开的经卷,建筑周围布满铜质风铃,微风吹过宛若诵经声,故名“风铃宫”。
观众首先要经过长达730米的经卷,经卷上刻《华严经》经文,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序列,形成七个“经折”空间,巧妙地将情境演出、视觉体验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
穿过“经折”,来到室内情境体验区,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上幼儿园、高考、大学毕业、工作、结婚,任何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一台戏。专业的演员,逼真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仿佛浏览自己经历的人生。
主体剧场可容纳1600人,360度全景旋转舞台,近200米长的舞台纵深阔度构成了视觉亮点。90分钟演出过程中,180个演员通过一直在旋转的舞台演绎人生百态。观众席采用360度旋转设计,周长240米,5到10分钟便旋转一周,每一周画面皆不同,形成几千米的舞台,是中国目前最长的舞台,而舞台的旋转代表时间的逝去。
由“不悟”到“悟”
《又见五台山》以五台山佛教典故、仪规为创作基点,却又跳出单纯故事讲述的窠臼,打碎形式、打破空间,向无尽的时间发出探问,通过丰富和无穷变换的场景,用舞台语汇解构一天、一年、一生、一念。
演出第一部分以亲情为话题,讲述一个母亲劝孩子在家吃饭,而孩子不理母亲,去外面与朋友一起过生日,亲情一天天被忽视,直到母亲去世,留给孩子的只有悔恨。舞台容纳的人生万象以全新旋转虚幻空间的方式变换剧情,风、铃、钟、磬带领观众将尘世嘈杂清除心门,体悟涅槃之境。最妙的是整个演出过程用床为主线,来阐释我们从生到死所经历的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在佛教背景音乐下,伴随灯光设计、剧情深入,演出逐渐进入高潮,佛经被用灯光展现出来,由“佛”字组成的光环圈不断变幻,众多高僧出现在不断变幻的画面中。演出中,眼前会突然出现一名正在朗诵《骆驼和羊》的小学生,手持风铃的演员和僧人还会走向观众席,为观众祈福。
演出最后一部分,借助灯光,演员们投出不同角度的佛影,而不同演员又将佛影集中在一起,表达了每个人都是“佛”的旨意。
本报记者 于明山 实习生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