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听得很多,见得很少。
亚运会女子水球赛场,来自上海选手陈慧孋刚刚爬上岸,头发散开,水滴滴答答落下来。刚刚结束的比赛,她和队友一起击败哈萨克斯坦队,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队在本届亚运会大球项目上夺得的首枚金牌。陈慧孋笑得很灿烂,这一刻距离她进国家队只有10个月。有点神奇。
“都是老队员的功劳,我只是在她们累的时候上去替补,让她们休息一下。”陈慧孋出战亚运会女子水球全部5场比赛,3场进球,这样的效率即使是替补也称得上“超级替补”。
耕耘与收获
1.82米的身高,标致的面庞,厚实的臂膀,打眼一看就知道这是块游泳的好料。命运的安排,让她从游泳转到水球。
刚进上海水球队,教练就看出她是一块美玉,要精雕细刻,所以处处高标准、严要求。
小孩子哪个不贪玩,几个不娇气。陈慧孋也是一样。训练中,教练一不留神,她就要偷懒。
水球比赛一节8分钟,共4节,体能是基本保障,所以教练平时对选手的体能训练十分严格。
一次训练课安排在规定时间内游完10个400米。那天,陈慧孋有些懈怠,结果被罚,她一共游了20个400米才达到要求。结果,一堂训练课从早上8时半开始一直游到下午2时结束。“午饭是队友从食堂里打来给我送到泳池边的。我记得很清楚,有肉有鱼,可我一点胃口也没有。”
有时,陈慧孋“不听话”,教练还会给她“加量”,将一块2公斤重的铅块系在她身上。训练中还不停地叫队友拉扯她的衣服。“人是有浮力的,铅块没有,在水里系着这么个铅块,就只能拼命踩水。一堂课下来会累趴下。”也正是这样的特殊训练,让陈慧孋在水中的对抗能力不断加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年底,亚运会国家集训队组建,19岁的陈慧孋成功入选,她也成了国家队中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学习与回报
陈慧孋的父母老来得子,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
进入国家女子水球队后,陈慧孋一直在昆山集训,高铁从那里回上海只要20分钟。近在咫尺,她几乎要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备战亚运会,每个队员都很认真,我家离昆山确实很近,但也不能特殊。”到了晚上,她就给父母打电话。出国训练、比赛,就常发消息报平安。
亚运会上,陈慧孋进第一个球后特别激动,当天晚上就写了一条很长的短信给父母,分享喜悦和感受。“今天拿了冠军,我还要再发一条。”
现在,陈慧孋是上海体育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集训的日子,为了训练、学习两不误,她自己出钱报名参加网络英语公开课。
“训练结束,收拾好大概要晚上八九时。然后上网打开公开课的网页,和世界各地的学员一起交流。”网络环境下,每堂课的学员都随机分配,一上来,大家总要自我介绍。陈慧孋的标准自我介绍格式是:我是一名水球运动员。水球?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是一项怎样的运动。于是,她每次都要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一番。“希望通过我,让更多人了解水球,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