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两国关系可谓历经风雨,部分西方媒体大肆炒作中印间“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习主席访印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氛却完全不同。
中印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印度新总理就任后,诸多媒体炒作印度的民粹主义,认为中印关系可能发生逆转。这些猜测都以中印关系过去60余年的是是非非为根据,但如何正确理解当今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却非易事,需要我们有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
现场语录
投资环境较差
机遇挑战并存
之前有印度人说,未来五年内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将达1000亿美元。这个1000亿美元我觉得过于夸张,中国没有到钱多到用不完的地步。印度人问我,中国对印度的投资会是怎样的规模?我回答说,中国对印度的投资规模取决于印度有什么样的条件,是利润导向。安倍对印度的承诺是未来五年会投资350亿美元。所以印度的意思是,中国要和日本竞争。习总书记讲的是200亿美元,我觉得这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印度有很多毛病。我至少去过20次印度,对印度我已经很难用爱与恨来形容。这个国家很有活力,但又乱得一塌糊涂,基础设施很差,五星级宾馆开会开到一半就停电了。所以,习主席这一次到印度古吉拉特邦去参加莫迪的生日宴会,莫迪总理给邦里下的一条死命令是:“在此期间决不能断电。”此外,腐败也是印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这个国家的投资条件并不好。
日本是世界上最爱清洁的一个民族,而印度是世界上卫生状况不佳的国家。所以,莫迪总理上台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多建厕所,因为印度人没有厕所,随地大小便世界有名。所以,我觉得印度这样的投资环境,日本人也比较难接受吧。
但投资条件不好不代表不能投资。实际上,印度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比如劳动成本低,法律体系比较严密,是一个市场潜力很大的国家,投资印度还是有前途的。如果找准了方向,盈利的空间会很大。如果印度的投资条件好的话,中国的民营企业会很愿意投资,总的来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印地语:中国=糖
中印交往历史悠久
别看我们和印度比邻而居,但实际上中国人不大理解印度。在中国公众中,对印度感兴趣的,特别是对印度的文化感兴趣、了解的人凤毛麟角。同样,在印度,对中国感兴趣的都是学者专家,一小撮精英分子,大部分印度民众对中国并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这和越南、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很不一样。
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兴趣,中国文化在这一地区有强烈的辐射性,但却没能辐射到印度。
到底什么原因?对此有许多讨论,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说,喜马拉雅山太高了,把文化的传播隔断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代文化交流是靠人力来进行的。翻越喜马拉雅山确实比较困难。
讲到这里又要讲一个小小的花絮。在为习近平主席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印度总理莫迪说:“我们印地语中讲的‘中国’这个词跟印地语中的‘糖’是一个词。我们印度人制糖是向中国学习的,所以把中国跟糖等同起来了。”
但是大家去看一看习近平的讲话。他说,是中国向印度学习制糖的。所以,到底是谁向谁学习制糖的呢?习近平的这个说法来自于北京大学印度学的大师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研究印度的一位大学者。根据他的考证,中国人向印度学习制糖技术。所以习近平采纳了他的观点。
无论哪个说法正确,都说明中印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
玖田 整理
演讲摘要
中印关系历经风雨
坦诚合作走向未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赵干城
印度与中国紧邻,两大文明也因此有源远流长的交融。但遗憾的是,就这两大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各自在世界上的影响而言,现有的交往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现代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发展,两个古老大国如何相处的话题值得深思。
边界纠纷不是障碍
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消极遗产。但既然是遗产,就必然有如何应对的问题,这将涉及利益。英国人试图强加于中国的“边界线”服务于其殖民扩张的需要,这种需要随着英国退出次大陆而消失,但却留下可能导致灾难的“遗产”。
边界纠纷成为中印关系的难题,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印度摆脱殖民统治与新中国成立几乎同步。如何看新生的巨大邻国,这对印度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独立后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精英是在按照西方盛行的国际政治逻辑来看待中国,因此他们虽然也谴责殖民主义,但对殖民者损害中国的同时给印度带来的可能利益却持另一种态度。这在印度后来处理涉藏问题上有清楚的表现,也给两国边界划分带来困难。
但两国有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当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甘地时指出,中印应寻求共同发展的路径,因为“除非中印两国都发展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亚洲世纪”。这在习主席的演讲中被引用,也引起印方共鸣,成为中国元首此访的主基调。这说明虽然边界纠纷尚未有最后解决方案,但两国都充分意识到,让这一个问题阻碍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完全不符合双方的利益,即便一时不解决也不应使其成为两国在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障碍。
尽管做到以上这些仍有一定困难,但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的总体发展显示,双方都在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确立特别代表会谈机制、签订“边境安全防务协定”等,确保双方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致力于在各领域推进合作,其中经贸合作最为突出,成为中印关系最具积极意义的方面,这也是习主席此访的重头戏之一。这反映出中印关系日趋成熟。
互利互惠战略对接
在习主席此次访问中,双方对中印关系的前景增加了新的动因,那就是突出了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发展伙伴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的挑战和两国人民对各自政府的期望有高度的相似性,这理应成为双方关系的汇合点。
但中印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各有所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出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发展相对滞后,加上改革的时间段拖后,导致印度与中国的国力差距较大。但在印度也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世界办公室”的独特模式,向以信息为特征的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大量人才,更将软件开发推到这个行业的顶端。
访印期间,习主席提出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抓住了两国经贸合作的要害。印度人口众多经济底子较薄,而中国长于制造业、对外投资日益活跃。为此,印度在其经济最发达的两个邦设立中国产业投资园区,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提供实战案例。中国初步确定未来5年将投资200亿美元。这令人想起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今天这个模式已经演变为新兴大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将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先声。
更重要的是中印经贸联系首先给两国民众带来好处。习主席访问前夕,印度普通民众在大街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兴高采烈地表示他们非常喜欢中国的产品,也希望中国消费者同样喜欢印度产品,包括多姿多彩的印度电影等文化产品。印度民众迫切希望两国更好地携手合作,使互利互惠的中印关系在两国新一代领导层的推动下更上层楼。
博弈不在中印之间
尽管中印间有很多共同点与合作面,但两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关系也相当微妙,其中包含了很多所谓的战略博弈点。例如,莫迪在接待习主席前夕访日,之后他还将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种安排除领导人日程上的需要外,在战略意义上不是偶然,反映出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和中国邻国,在战略上是受其他大国青睐的。
印度的战略地位存在着内外两个重要的变量。内在变量主要是印度自身的发展,这决定印度的国力。外部变量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即中国地位上升越快,美日等大国就越希望与印度合作。这类合作在美日看来主要是政治安全军事领域的,然而印度期待的主要是经济贸易技术领域的,因此美日也必须调整姿态,部分迎合印度的需要。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露骨,也非常迫切,这给了印度很大的运作空间。但奉行独立外交政策是独立后印度的基本国策之一,印度一向以大国自居,认为不能依附任何其他国家,否则就“永远不可能取得与它们平等的地位”,这当然也包括不能被他国当做牌来打。即使美日等国想要遏制的对象确实与印度有矛盾,比如中国,对印度而言也必须谨慎拿捏好。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在莫迪访日时确有发表迎合日本战略的言论,但将印度的说法解读为针对中国都会遭到印度驳斥;另一方面,印度仍着力要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极为重视中国元首的访问,并与中国达成诸多战略领域的合作协议。
目前亚太地区已拉开的战略博弈主要不是在中印间展开的,夸大美日拉拢印度而产生的战略竞争与实际不相符。真正的博弈仍将由中日的力量对比、以及美国的作为等决定。印度的作用是增量型的,不是决定型的,虽然理论上量变可以导致质变,但如果这种质变不符合印度的利益追求,印度也不会做。习主席提出中印要发展三个层面的伙伴关系,正是从战略高度看当今国际体系中的这种博弈局面。中印在全球战略领域发展伙伴合作关系,是由两国身份特征、国际利益汇合点、双方的发展需求等因素所决定的。两国互为近邻,这个地理事实的重要性远非安倍讲几句所谓的共同价值就可以忽略的。
应当看到,由于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快速崛起,亚洲整体格局进入了新时期,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亚洲主要大国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预案。习主席主持第四次亚信峰会时提出,希望亚洲国家致力于建设亚洲安全架构。可以想见,在这种架构中,中印都是重要角色。按照国际经济机构的预测,未来印度也将超越日本,成为亚洲仅次于中国的经济体。对这种前景,日本举国上下大概还都没做好准备。
规划未来共同发展
习主席访印是在两国发展的关键时刻进行的。中国新一代领导层确定了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目标,其第一个目标将在未来5-8年实现。印度则在国大党领导10年渐现疲态时产生了人民党引领的新一届政府。外界广泛预测,本届政府赢得民众普遍支持,按印度政治的游戏规则,非常可能连续执政另一个10年。所以对中印双方来说,此次访问确实是在发展问题上“对表”的关键时候:双方要确定各自的发展路线和对外战略,规划好双边关系未来的走向与框架。
虽然国际形势变化多端,不可能对未来做精准预判,但具体到中印关系,管控好可能产生的摩擦冲突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两个未来的“超级大国”如何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共赢,这个议题应当说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范畴,更需要两国领导人共同推出新的理念,制定新的路径。
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路径是明确的。在双方2005年确立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里,两国近期将做好“发展伙伴”,这是对两国关系的政治定义,突出了中印都把“发展”视为最重要任务这一共同点,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公约数。在经济领域,铁路升级项目具体到了实际路段,说明双方非常务实,中国对印度投资的规划也初现面貌。在军事安全领域,虽然双方尚未建立高度互信,但共识显然也不是说等互信建立后才合作,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扩大合作规模和领域,新的合作包括未来空军联合演习和海上联合行动,原有的反恐与陆军联合演练等将继续推进。这种边做边提高互信的实践已成为中印安全关系的一个特点。
展望未来,没有人会对中印这对亚洲最复杂的关系之一做盲目的乐观预测,但习近平的成功访问再次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周边战略:在“亲诚惠容”理念指导下,中国将全力打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印度成为这个目标的关键一环乃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现场互动
赵干城现场回答听众提问
听众徐君宽:习近平此次访问印度后,中印关系今后会有所好转,还是会明显好转?
赵干城:非常好的问题,谢谢你。
我觉得,习主席这次访问是里程碑式的,签订了各种各样的协定,规划了今后五到十年中印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访问改善了中印关系,促进了中印关系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中印关系。
当然,中印关系也是有很多变数的,这种关系的变数有时会以一种非常意外的形式出现,所以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准确地预测中印关系到底以后会怎样。
举个例子,如果在印度的藏人发生重大骚乱,开始向中国西藏地区渗透,使西藏发生动乱,这种情况发生后,印度政府要是不但不予以阻拦,反而还采取各种方式来帮助他们,那中印关系就会逆转。或者,如果中国和越南发生冲突,印度不但没有中立,反而站在越南那边,大肆为越南鼓吹,这种情况中印关系也会逆转。中印关系会产生很多意外,这些意外很难评估。
但总体来讲,我觉得,中印关系失控的可能性很低。习主席这次访问,说到底也是为了中印关系能够稳定。如果印度不能成为中国的好朋友,我们也希望它不要成为我们的敌人。中国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了很多努力,有相当一部分的努力是很成功的。所以,我对习主席领导下的中印关系进一步往前发展是有信心的。
听众谢震亚:中印边界上的帐篷对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赵干城:帐篷对峙是发生在中国和印度间没有划分边界的西段地区,中国和印度有边界争议的一共有三个地区,东段地区是最大的,有9万多平方公里,还有在尼泊尔旁边的中段,以及一个西段。实际上,西段是争议非常厉害的,印度主张新疆的阿克塞地区是它的,而这个地区有3.8万平方公里向来都是在中国控制之下的,而西段克什米尔地区这段边界线我们没有划定。由于有争议,双方武装巡逻部队的冲突和矛盾主要也是在这里。当年打中印边界战争,实际上中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也是在这个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特别重要呢?因为这里是直通印度新德里首都的,也就是说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首都就大门洞开了,所以印度也比较重视这个地区。而这个地区目前的边界没有划定,在印度所讲的拉达克这个地区,双方巡逻部队就会相遇,矛盾就会发生。中国认为印度无理地侵占了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的地区,还造了哨所和观察的平台,所以中国军人就很光火,就要他们拆。印度却说:“这是我的地区,我凭什么拆?”大家都说是自己的地方,就争起来了,中国当然不会让步。所以,从去年4月份就开始闹起来了,闹到高潮时双方就在那里搭帐篷,你搭5个,我搭8个,你搭8个,我搭10个,帐篷越搭越多,所以就叫帐篷对峙。帐篷对峙从4月16日开始,达到高潮的时候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十分高涨,认为中国不讲理。而中国军队认为这事印度不讲理。所以中央决定,由李克强总理在5月15日访印。
这个事情吵到后来双方外交部就通过各种渠道协商,最后双方达成妥协,都退让了,就拆了帐篷。由于这件事闹得比较凶,所以在李克强访问时,双方就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要有新的机制——边界安全防务条约,内容就是边界上的防卫士兵如果发生类似这样的争执时应该怎么解决。双方商量了很长时间,将近5个月,一直到去年10月份印度总理访问时双方就签了这个协定。这个协定包含了几条重要条款:一、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后,边界上的指挥官间可以直接打电话商量。二、要是还不行,就可以进一步往上汇报,直接给上级打电话,进行“国旗会谈”。这样的机制建立起来,这样的帐篷对峙估计以后就不会发生了。
中印边界的实际控制线目前双方认识不一致是产生摩擦的重要原因。双方在2003年谈判时也谈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交换地图,把各自的主张讲出来,这样大家就明白矛盾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个交换启动以后,把中段的地图先交换但后来又停下了,双方突然意识到,地图交换了以后会不会被对方认为就是边界,所以对于争执最厉害的东西两段,双方至今没有再进行下去。也有很多人建议中央赶紧完成,至少有清楚的认识,哪里归中国,哪里归印度,因为这些都是高山峻岭,如果不讲清楚,巡逻很容易碰到。还有一点,边防士兵很辛苦,一巡逻就是一个礼拜,要是和对方发生矛盾,无法和总部联系,容易吵起来。所以习主席这次会谈也强调要管控矛盾,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出事的时候怎么解决,帐篷对峙是一个典型案例。
听众应志斌: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民众有些什么信仰,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赵干城:印度是宗教国家,但不是一个佛教国家。
佛教虽诞生于印度,但转移到东亚以后,迅速本土化。印度是世界上信仰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印度主流宗教是印度教,信仰民众占80%多,有9亿人口信奉,但它不是世界性宗教。另一个印度的重大宗教是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的印度人虽是少数民族,但人口总量不得了,有1.6亿到1.7亿,这使印度成为仅次于印尼的世界上第二大穆斯林国家。
宗教在印度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印度教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宗教的最高境界,最终要征服统治全世界的。印度的大国思想就部分地来自于它的宗教思想,尼赫鲁就是它婆罗门阶层的代表,一直有这种宗教思想。所以,宗教仍在现代的印度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任印度总理莫迪也是一个例证,他早年参加印度国民志愿团,这也是比较信奉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主张禁欲,远离了妻子。莫迪当选以后,很多媒体都分析认为他是个民族主义者。那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直在密切地观察,因为我们对中央提政策建议,对这个文化问题要有一定的了解。莫迪是一个怎样的文化倾向的领袖非常重要。
上台后,莫迪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的。比如,他的党派内就有人主张所有的印度人都应该叫Hindus。Hindus是个英语词,也是个印地语词,意思是“印度人”。他们认为,所有的印度人都应该叫“印度人”,就像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叫“中国人”一样,不应该叫“汉人”、“藏人”什么的。这个观点其实在印度是很危险的,因为印度是世界上民族宗教最复杂的国家之一。Hindus的直接意思虽然是印度人,但另一个意思是“印度教徒”。在印度十二三亿人口中,还有很多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如果把他们都叫为印度教徒,人家也不答应。
莫迪先生上台以后,还主张在印度政府内部全部要使用印地语,不许使用英语。大家知道,印度宪法规定了十六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其中之一。然而莫迪还规定,以后印度官员对外交流的时候都必须使用印地语。这也是习近平这次访问的难题之一,中国国内基本不存在印地语的教学的,都不一定找得出合格的印地语的口译人员。所以,我就非常关注,习近平与莫迪会谈的时候用的是英语还是印地语。结果我发现是习近平用的是英语翻译,而莫迪先生旁边坐着的是给他翻译印地语的。这说明,莫迪是将印地语作为对外交流的官方语言的。实际上,印度上层社会是以讲英语为荣的,今后印度究竟是应该继续普及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还是应该逐渐放弃,改用民族语言,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莫迪上台后,主张把英语推翻,这反映了他的一种民粹主义的想法,长远来看对印度不利。
丹枫 据9月19日讲坛提问整理
(观看视频录像请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
相关连接
非法“麦克马洪线”
以及中印边界争端
1913年10月13日,英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英国提出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并利诱西藏地方代表,在北洋政府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签署了一份划界换文,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对这条麦克马洪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中印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即中国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指阿克赛钦地区。在整个中印边界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主要发生在东西两段。
莫迪劝导夫人
“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随着印度新总理莫迪5月26日宣誓就职,媒体的聚光灯也开始转向新总理夫人。
不过,路透社报道,印度已经开始对莫迪夫人进行高级别保护,使这位45年前就与莫迪分居的总理夫人免受媒体干扰,继续在原籍村庄里的平静生活。
莫迪的夫人贾苏达班·莫迪,今年62岁,是一名退休小学教师,居住在古吉拉特邦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按照当地传统,贾苏达班12岁时就与莫迪订亲。她17岁嫁给莫迪,但婚后不久,由于莫迪加入主张禁欲、不赞成成员结婚的印度民间组织——印度国民志愿团,这段婚姻“名存实亡”。
在接受古吉拉特邦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贾苏达班说,婚后莫迪一直很忙,她曾追随过莫迪到他家的村庄,但莫迪劝她回家。“我去他家住,他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去娘家,你现在还这么年轻,你必须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之后,贾苏达班便回家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莫迪此前从未公开自己已成婚的事实,每逢登记表格时,莫迪总在配偶栏处留白。此次作为印度人民党推举的候选人,莫迪首次在材料上填下了妻子贾苏达班的名字。 玖田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