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还是“侵略”?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的新反恐战略,美军加强对ISIS活跃区域的空袭力度,特别是打击ISIS训练营地及其把持的能源设施,且打击范围不局限在伊拉克,将扩展到叙利亚,特别是以代尔祖尔省为核心的产油区,那里已完全被ISIS蚕食,不仅没有叙政府军,就连叙国内世俗派反政府武装也绝迹了。
但令人不安的是,美国决定在未经叙政府同意和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叙境内目标实施空袭。俄外长拉夫罗夫称其为“侵略”,认为美国执行侵略性政策,“恐怖分子没有‘好’和‘坏’的区分,不要在反恐斗争中搞‘双重标准’”。俄新兴国家国际研究所所长马尔德诺夫称,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华盛顿依旧用“双重标准”的举措来替代集体行动,在没有得到叙利亚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打击叙利亚境内的ISIS目标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不可能取得太多的正面效果。
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克利莫夫认为,美国很清楚今天中东乱局的根源,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ISIS正是美国当初为了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而草率武装当地极端势力的结果。伊拉克形势分析家瓦比卜甚至相信,美国领导的新反恐联盟只是为美国自身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了肃清ISIS,“其实,华盛顿并不打算进行真正的反恐斗争,只是打着反恐的幌子罢了”。他认为,美国对恐怖分子的认定并不客观,“美国总是支持一帮恐怖分子,去反对另一些恐怖分子,这非常妨碍现实的反恐斗争”。
扶不起来的“自由军”
美国兰德公司分析师、前五角大楼高级官员克里斯托夫·奇维斯指出,美军空袭无法粉碎ISIS,必须动用地面部队才能最终取胜。但奥巴马已经表示不会派遣地面部队,因此华盛顿将面临“巨大的战略困境”。前美国特种部队顾问塞思·琼斯认为,由于美国所欣赏的叙利亚世俗派反政府武装“自由军”(他们既反对阿萨德总统,也反对ISIS)最为孱弱,美军在叙利亚的空袭效果根本没法指望,甚至存在直接卷入叙利亚内战的风险。
实际上,美国在叙利亚打击ISIS的最佳伙伴应该是与ISIS苦战多年的叙利亚政府军。可是“屁股决定大脑”的政治选边,让奥巴马无法与已伸出橄榄枝的叙总统阿萨德“一笑泯恩仇”。他仍拒绝承认后者的执政合法性,只想通过武装反阿萨德的“自由军”去抄ISIS的后路,殊不知正是无能的“自由军”把大片地盘和美国、海湾阿拉伯国家援助的武器“送”给了ISIS。
叙利亚政治学家易卜拉欣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内心不情愿与ISIS作战,美国从前和现在都认为大马士革的阿萨德政权才是真正的敌人,所以美国在中近东反恐作战的真正目的很值得怀疑,“不排除他们利用‘反恐’为借口进攻叙利亚”。
美“联盟”缺乏凝聚力
美国列克星敦安全研究所专家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指出,别看美国国务卿克里近期频繁穿梭中东多国,争取到阿拉伯十国、土耳其等“地区大佬”齐声应和,同意结成反恐联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然而美国中东政策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其竭力营造的“联盟”缺乏凝聚力,特别是奥巴马团队的政策缺乏连贯性屡屡受到诟病,让伙伴们难有安全感。
首先,美国在已经陷入“ISIS危机”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推行“分裂性政策”,即醉心于摧毁ISIS具体目标,却忽视对滋生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土壤的“改良根治”,甚至刻意怂恿伊拉克和叙利亚“事实分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兰迪斯称,叙利亚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中东轴心国家”,因此在阻止叙利亚落入极端势力之手的前提下,继续弱化甚至“碎片化”这个国家,已成为华盛顿政界的共识。
其次,美国的“反恐联盟”仍是传统上的“利益结盟”。“联盟”仅仅着眼于军事打击(再加上一些经济制裁手段和国际情报合作),完全无视中东宗教族群间的矛盾缓和与化解,也没有考虑系统性的援助方案,因此即便今天成功削弱和压制了ISIS,明天也会有新的极端组织冒头,让该地区不得安宁。
第三,随着美国国会中期选举迫近,国内政治形势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制定。尽管美国民众大多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ISIS目标进行空中打击,但历来“民意如流水”,一旦花费巨资空袭却效果不彰,甚至因卷入地面战而造成伤亡,奥巴马的民主党恐将面临丧失国会参议院多数席位的风险。沙特《中东报》网站评论认为,从介入时机来看,美国的军事行动姗姗来迟;从介入效果来看,美国战机的轰炸并未让恐怖分子退缩;而奥巴马一再强调“不会派地面部队”,让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开始怀疑,美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真正解决ISIS问题。 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