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搭建
持续保持高压整治态势
今年1-8月,全市累计拆违639万平方米,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拆违总量的130%,其中拆除新增违法建筑70万平方米,拆除存量违法建筑569万平方米。
“今年拆违力度大,公众和媒体却反映,为何还有那么多没有拆除?本市违建底数是否清楚,工作目标是否清楚?”许德明委员“首问”就抛出了“底数”之问。
“存在的违建和拆除的违建,实际上是有偏差的,因为被发现的违法建筑大多都是容易发现、被举报的。要遏制新增违法建筑,的确需要摸清底数,今年本市将建立违法建筑数据库,摸清底数。”市建管委主任汤志平应答。
“一些高档别墅区,比如祥和名邸,大部分都是违法建筑,媒体多次曝光,却禁而不止,为什么拆不掉?请蒋卓庆副市长回答。”许丽萍代表抛出问题。
“不少违法建筑都是多年来累积下来,遏制存量违法建筑,需要整合执法资源,依法推进;下一阶段重点是要处理存量违法建筑,达到明显处置成果。”蒋卓庆应答。
“祥和名邸”一类的违法搭建,目前全市有36个,“对这些违法搭建拆除不力,教训是什么?”面对潘志纯委员的“教训”之问,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打了一个比方,“剧院里看戏,一个人站起来,没有被及时制止,大家都站起来,秩序就难控制了。”
事实上,目前本市拆违难点有三:一是存量违法建筑的底数尚未准确摸清;二是各个区县的认识和整治水平不平衡,各项措施手段仍需抓好落实;相关政策在执行中,需进一步细化,比如,目前违法建筑当事人的违法处罚力度太小。
但可以明确的是,本市拆违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专题询问透露的一个鲜明信号是:申城拆违,要打破传统预期,不会是“搞一阵子”,而是要坚决完善治理违法建筑的常态长效机制——
◆ 严格依法查处,坚决遏制新增。健全巡查发现、受理举报制度,及时发现、有力制止各类在建违法建筑行为,对在建违法建筑实施“零容忍”,坚决快速拆除,确保“零增长”。
◆ 聚焦重点对象,积极消除存量。将被“锁定”的重点目标涉及:城乡结合部用于出租或者非法经营;基础设施保护区范围内影响城市运行安全;位于市政和公建规划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存在明显消防隐患;党员干部参与实施,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筑,都将被逐一整治销项。
无序设摊
堵疏结合,分类管理
无序设摊是市民反映突出的城市管理顽症之一,长期位居市民投诉排名前列。今年以来,全市各个区县按照“堵疏结合,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执法,开展合理疏导,强化源头治理,无序设摊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长期以来,猫捉老鼠式地管理,无法实现有效管理。那么,无序设摊究竟如何堵疏结合,分类管理?”胥传阳委员问。
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信息显示,治理无序设摊,首先要摸清家底。今年,全市对外环线以内11个区及112个街镇无序设摊治理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目前,全市设置的设摊疏导点共有69处,共容纳摊位约3990多个,占道时段经营的设摊控制点共有110处,共容纳摊位约5290多个;街面无序设摊集聚点共有104处,共有摊位数约7260多个。
在上述总计283处各类集聚点中,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和水果、日用百货类的约75%,经营餐饮约25%。其中,街面无序设摊104处集聚点,既有一定市场需求,又是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区域,亟待加强管理。
“今后,无序设摊综合治理将坚持‘堵疏结合,分类管理’的管理思路。”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说,“严禁区”禁止任何摊位出现,“严控区”在不影响环境、交通的前提下,容许一些特定摊位,“控制区”根据区域实际,细化管理要求,采取综合性管理服务和惩处制约措施。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无序设摊涉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涉及外来人口管理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根子上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如何协调的问题。
“曹家渡鲜花市场地处普陀、静安、长宁交界,各区相互‘谦让执法’,花市前无序设摊长期存在,怎么办?”叶青委员问。
“无序设摊跨区治理,问题不少。我们要协调交界地的整治,各区打好阵地战,明确执法边界,实施跨区联动,更要加强督办,不履职不作为,实施责任追究。”陆月星答道。
“阵地战?各区各自为政,就都不管了,怎么办?”叶青追问。
“我们强调的是同时固守,你打他不打,就成游击了,所以,大家都要恪尽职守。”陆月星再答,在堵疏之外,“分类管理”将向社会公示,便于社会了解管理标准和进行监督。市区两级将通过认真梳理、相互对表、协同措施,年内形成本市无序设摊治理行动方案,同时下达2015年度工作计划任务书。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