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将迎来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近,著名沪剧演员、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编剧薛允璜等,来到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故乡四川宜宾,相约与专程赶来的赵一曼唯一后人、其孙女陈红见面,参观了赵一曼纪念馆,瞻仰了赵一曼故居,还与宜宾宣传、文化部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同行,围绕将赵一曼重新搬上沪剧舞台,进行了融洽、热烈的座谈。
笔者应邀同行,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象:赵一曼短暂的一生中,革命战斗事迹感人至深,题材非常难得,对于纪念抗战、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极具价值。
然而,据我所知,在决定上赵一曼剧目之前,陈甦萍做过一番随机问询调查,虽然多数人支持上这个戏,但也有一部分人,担心会叫好不叫座,吃力不讨好。
这情况,重新勾起了我前往瞻仰赵一曼故居时的心绪。阴天多雨,山道弯弯,接近故居的一长段路,泥泞颠簸,车辆难行,相比较通往一些旅游景点的平整漂亮的公路,这里的交通条件,显得原始而寒酸。赵一曼故居正处于修复工程后期,规模恢复如旧甚至稍有超越,但在全国解放整整大半个世纪后,那些新砌未干的墙壁,刚刚油漆的门窗,让人感觉经历风雨飘摇之后的修复有些姗姗来迟。
类似令人感叹的情形,在别处也能遇到。譬如,一些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子的革命遗址、纪念地,不少门可罗雀。小学生的课本里,涉及革命先烈的内容,比以往少了。有一名语文老师,在书店里找不到一本《革命烈士诗抄》,心情无法释怀,到网上看到这些诗歌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某房地产开发商造房子,竟然损坏了革命烈士陵园的环境,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
叹息之余,我在想,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五光十色,但是,那些曾经支撑和激励我们民族从积弱、苦难,走向幸福、强盛的伟大信仰与献身精神,是我们继续奋斗前行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是永远都不能丢失掉的;那些为了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鲜血的先烈,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与敬仰的。当前,世界很不太平,国际上政治斗争激烈复杂,我国不断被卷入领土纠纷。我们缅怀英雄,不忘国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全民族力量的凝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还在想,一个民族的强盛与生生不息,离不开一种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牢记革命先贤,传承他们的信仰和崇高品德,是一代代人的共同需要与历史责任,这中间是容不得出现衔接断层的。
行笔至此,我的耳畔,回响起儿时熟悉的歌声:“翻过小山冈,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当年,老师带领同学们排着长队,一边唱着歌,一边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情形,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感谢母校从小给予我们革命传统与烈士精神的熏陶,我们受益终身。然而,沐浴、滋养过我们心灵的东西,会不会在我们后代人的心灵上留下印记呢?
这个问题很沉重、很现实。值得宽慰的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毕竟多多少少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对他们的纪念,应当承认,也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化。拿我们的宜宾之行来说吧,由于行程紧凑,参观赵一曼纪念馆和故居都排在双休日。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赵一曼纪念馆、故居所在村镇的干部和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接洽、引路、介绍、交流,热情协助令人感动。在宜宾数日,用餐的饭店里,店主人知道客人是为了排赵一曼的戏远道而来后,常常会亲切询问咸淡如何,要不要少放些辣,会不会辣坏了嗓子。下榻宾馆旁的一家饭店,老板娘除了收费优惠,还特意赠送了2个风味菜给剧组人员品尝。故乡人对革命女杰的深情,我们是真切地感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