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这地方对我而言很亲切,又充满了诱惑力,不仅仅因为它地处遥远的黑龙江畔,还因为那里走出来了一个叫王国栋的人。
见到王国栋时,他已经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局副局长。这位在浦东建设系统响当当的人物,与新区建设的许多重大工程和项目都有关系。那年为了浦东国际机场的配套工程,他吃、住在工地,口袋里揣着一张纸,充满利剑出鞘的锋芒和霸气:“要是完不成任务,我回家当农民去!”后来,他率众人连续奋战了16个昼夜,最终如期完成。在立功竞赛表彰会上,他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有一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建设功臣时,浦东新区副区长臧新民向市领导介绍到王国栋时说:“他就是浦东新区的王铁人!”王国栋身材魁梧,就是眼睛小,那天在市领导面前眯缝着小眼睛只是“嘿嘿嘿”地笑,露着羞涩。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的大动迁中,王国栋任副总指挥,还蹲点在产权矛盾复杂的三林和后滩。那双小眼睛里有一种让人无懈可击的真诚和信赖,不管何时何地,一如既往,所以人们说:“王局长下去了,动迁量就上来了!”……
王国栋的魅力很考验人的想象能力。他是1997年被浦东新区从黑河引进的建设人才。他在黑河成长,成家立业,事业和日子一样的斑斓而饱满。1988年,中止了数十年的黑河口岸恢复贸易时,王国栋奉命组建一家黑河口岸储运公司。当初一无资金,二无固定运输车辆,三缺乏经验,有的仅是三个人,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像下象棋般的运筹帷幄,使公司企业产值连年攀升,四年后成了一家让人一再传扬的大公司。他在黑河口岸独领风骚,被媒体誉为“黑龙江边开路人”,被黑龙江省列为21世纪后备干部候选人。那时,提起王国栋的名字,在黑河内外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他心中的梦想就是要使黑河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支撑点,打开通往欧洲的国际经贸大通道。
许多事我是去了黑河才知道的。那时他因为年龄关系已经离开浦东新区建设局,担任了“上海东北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副秘书长,奔波于上海与东北之间。黑河人一听说王国栋回来了,一拨一拨的人都来看他,有当年的领导、同事、朋友,更多的是乡里乡亲,他们诉说着当年刻骨铭心的故事:王国栋曾指挥众人在冰排中奋战36个小时才使17辆货车脱险;曾亲自扛煤气罐上6楼送到职工家……
不管在黑河还是在上海,王国栋给人的感觉是神奇的,他做事波澜壮阔,与人的交往却有一种和谐,似繁花开遍湖水退尽后的祥和;他那风雨不动的姿态,又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指示。人生的每个阶段看似偶然,从一个偶然到另一个偶然,内在连着的是一个必然。王国栋对人生价值观的守恒,让我感动。
那天晚上,黑龙江边有人在放飞孔明灯。孔明灯也叫许愿灯。一对年轻男女的孔明灯上写着:“永远爱你!”几个学生写着:“祝亲爱的戴老师生日快乐!”……我正看得痴迷,“先生,外地来的吧?要不要放盏孔明灯?给亲人、朋友祝个福、许个愿!”是一个卖孔明灯的女孩,声音清亮,一张稚嫩的脸。“奶奶会做孔明灯,她今天有事不能来。”她是黑土地的后代!我想到了王国栋,心头不禁一热,“好,我要放一盏。”我把钱给她,“可我不会放呀!”“我会教你的。”在女孩的指导下,我生平第一盏孔明灯在黑龙江边放飞起来,心里充满了温暖和虔诚。女孩说,“你没在上面写字。”我说:“我在心里许了愿了。”说话间,红彤彤的孔明灯朝着东南方向缓缓飘浮去,越飘越高,越飘越远。女孩欢喜地说:“奶奶说,孔明灯离月亮越近,许的愿就越会灵验。”我仰望着我那盏孔明灯飘去的地方,那里,正有一个银盘似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