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一把胡子
马丹
  马丹

  古人的胡子究竟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居然也曾让沈从文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里和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打过一次“笔战”,更是细细考究了一番。

  1961年,王力先生在他的《逻辑和语言》文章里,为证明英语词汇的丰富、表现力强,特意举了胡子的英文为例,说外国人把胡子分成了“beard(下胡子)”和“moustache(上胡子)”。他顺手还举了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胡子要不要区别更细的概念,这完全是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古代汉族男子留胡子并不是谁喜欢才留,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严谨的沈先生一看严肃了:“胡子,小事也,但是也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够明白它的问题,说它时下笔才有分寸,画它时才不至随便乱来。”于是,沈先生细细考证了从商代雕玉人头、铜鼎、戈钺等器物上人头,到春秋战国人形泥范,再到西汉时壁画、汉末神像镜等大量文物实证。

  近来,也是“见”了几个“大胡子”。一个是四川博物馆里的张大千,敦煌苦行三载,临摹了近300余幅壁画。另一个就是这几天搅得国内沸腾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诺奖这个严肃奖项其实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紧密,可人们关心它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拿到三好学生一样急切,各种“沾亲带故”的祖籍考证也是好不热闹,好似“国民性”地沉浸在“精神胜利法”里。可相较邻国再度把奖项赚得盆满钵满,我们除了舌尖上的“热闹”,现实还是有点冷清。

  为什么诺贝尔的这种“大胡子”看上咱国人的次数那么少?其实,该反思的早就在反思,制度、文化、历史、现实这些因素已被嚼得稀巴烂。或许还真少一点沈先生考证胡子的劲,少一点张大师画壁画的执着。昨天开奖的诺贝尔化学奖里,高富帅艾瑞克·贝茨格也不是放弃了收入丰渥的家族企业工作,扎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十多年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生态上海·秋之韵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专版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晚报/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对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应“零容忍”
君为何物 我为何人
一把胡子
不必迎合情绪 但要听取民意
走不为上
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一把胡子 2014-10-09 2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