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伟大实践,历史罕有;
短短30余年让6.6亿人快速摆脱贫困,被誉为“中国奇迹”;
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在世界减贫史上铸刻“中国成就”。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打响扶贫攻坚战
“总书记知道咱们这儿困难,来访察访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他进来屋里,和我拉家常,可是亲切。”回想起2013年元旦前夕,总书记踏着残雪登门看望的情景,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70岁的村民唐宗秀至今仍难以忘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陇原大地,到人迹罕至的塞外边疆,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在华夏大地打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开拓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国家重点扶持区域和人口,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扶贫开发事业提升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制定了两个中长期减贫规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开发战略,推动扶贫工作向前发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政策体系,扶贫开发从专项扶贫为主转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我国大扶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
“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提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脚步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20多次国内考察,7次涉及扶贫工作:阜平、定西、琼海、湘西、临沂、兰考、喀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一系列战略部署:制定今年减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宏伟目标;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推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完善退出机制;开启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新思路。
中国模式创“奇迹”
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2010年,参考国际扶贫标准,近半数中国人摆脱贫困;在我国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的背景下,到2013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5%。
“65年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在谈及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时说,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
短短30余年,6亿多人摆脱贫困,被世界银行称之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这样的“中国奇迹”何以发生,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历史之问。
“与国外民间的、小规模的生活救济不同,中国是举全国之力,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扶贫。”在汪三贵看来,这种带有强烈“政府主导”色彩的扶贫模式,是中国实现快速减贫的重要原因。
迎接历史新挑战
我国减贫成就世界瞩目,但党中央对我国贫困现状的认识依然格外清醒:到2013年底,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扶贫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今年起,一项举世罕见、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近1亿扶贫对象、12万个贫困村将逐步建立起“专属档案”。
“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河北省阜平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当地干部群众,做好基础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
通过对贫困的“精准制导、定点清除”,改“漫灌”为“滴灌”,可以把宝贵的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从“解决温饱”到促进发展,缩小差距;从数次扶贫攻坚行动到“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强音,中国人民与贫困的战斗逐步走向“决战”之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以创新鼓起扶贫攻坚的风帆,就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谱写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王宇 林晖 刘羊旸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