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议《弟子规》
裴 伟
  裴 伟

  近些年来,《弟子规》一书大行其道,在各地学校、媒体中受到大肆追捧,成了读经热中最著名的文本,让我颇感纳闷。

  《弟子规》一书的思想核心是“驯致”。《易·坤》:“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这句话确实不错,但一言以蔽之还是“听话、做顺民”。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违背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如果孩子们完全践行《弟子规》,后果或许正如郭沫若《青年哟人类的春天》所言:“青年人在这种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觉地便驯致颓唐。”

  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或许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本来, 培训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还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这是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就“立规条”而言,我觉得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父母规”,也就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要让做父母的学会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要求孩子听话,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的杰弗里·雷蒙说:“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以此观之,《弟子规》之类,正是当下应予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

  《弟子规》在全国普及诵读,未必是什么好事。在笔者的观察中,当今社会热心《弟子规》的是这三类人:一类是小学校长,他们希望通过读《弟子规》,校园内“顽童”有所收敛,越来越少。第二类是企业主,他们希望员工读《弟子规》,变得“彬彬有礼”起来。第三类是市、县级政法委、文明办的一些官员,他们在传达文件、讲话精神后,似乎对传统的礼教“精髓”感兴趣了。

  《弟子规》只是一个例子。时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令人欣喜,但也正如一位教授所说,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必须采取的态度。有些东西,还是让它留在历史中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化新闻
   第A12版:文化新闻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小议《弟子规》
刘品“留品”
鸡汤不是地沟油
跑友仨
闻香
今宵灯谜
空间和停车位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小议《弟子规》 2014-10-18 2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