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同行说,他闲来专门写探案或推理小说。问他哪有这么多素材,他答,“我曾经是个刑警,素材一大堆。”
的确,司法界的朋友中,不少人揣着这样或那样的故事,他们经验丰富、又擅长舞文弄墨,不写点什么真可惜。我很喜欢和司法界的朋友聊天,无论他是法官、律师还是警察,随便讲起哪个话题,都很少会有冷场的时候,案例更是一箩筐。当然,故事的开头很雷同,“我见过一个当事人”“我办过一个案”……但结局往往令人大跌眼镜或触目惊心。
我曾采访过一个少年庭的法官,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大多是难以挽回的家庭悲剧,为了孩子而偷窃的母亲、为了母亲而自杀的孩子……这些主人公基于不同动机,或受不同力量驱动,走向了犯罪之路。那些案件的离奇、人性的复杂、意外的结果,往往不用安排,只需将事件真实记录下来,就能震撼人心。
当记者后,我也常遇到那些充满悲情色彩的案件,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者。八十多岁的夫妻吵架,老头砍伤老伴后跳楼自杀;乖巧的儿子将刻薄的母亲杀死;沉默寡言的男子因纠纷捅死邻居……不知不觉,我和别人聊天,也忍不住说起故事。可我依旧无法对这类事件免疫,那些悲愤交织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哭喊、陷于绝望的沉默,都让我浑身颤抖。
不管是法官、民警,还是记者,在许多场合,我们都是讲述和记录故事的人。大学里,老师常对我们说,“一个好记者,把所有采访对象摆在平等的层面上,不要心存偏见。”比起一味地谴责,我更想当一个讲故事的人,客观记录那些悲剧背后的事实。
其实,许多人在犯下罪行前,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能是一名好父亲、好妻子或者好女儿,也有自己的感动、苦难和喜悦。作为客观事件的记录者、调查者,我们经历和拥有的故事越多,越应对这些故事主人公心存悲悯,并向世人解释这种悲悯的由来。只有多几分同情和理解,我们的司法系统和大众媒体,才会更有温度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