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问答】
Q:您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喜欢我们学校的梅园和桃李苑,那里四季芬芳。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辛勤播种,哪来秋天的硕果啊。教育的百花园,尤其如此。
Q:影响您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我平时最爱读的是陶行知的书和叶圣陶的作品。我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迪了我、激励了我,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我还是个语文老师,喜欢用叶圣陶的优美散文去熏陶孩子们。而且,叶老的故乡苏州甪直镇,离我家仅25分钟的车程,我也算是这位文学大家的半个小老乡吧。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您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A:年轻时,我喜欢红色,它象征着激情,充满了昂扬之气。现在,我喜欢蓝色,它寓意着宁静,提醒着我要牢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
A:我还是选梅花吧。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我们在学校里建梅园的意义就是这里。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
打牢文化传承根基
位于青浦赵巷镇的崧泽村,孕育了上海的古文化。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崧泽遗址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2013年5月,崧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崧泽学校里,专门辟了两个楼面开设了“崧泽文化陈列馆”。校长朱国君说:“怎样传承好六千年的崧泽文明?怎样建设好一所现代化学校文化?我们认为,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载体。因此,崧泽校园里建起了一座藏品丰富的陈列馆,把区域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引进课堂,以身边丰富的乡土资源作教材,打牢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
2008年,在区有关部门及文史专家的支持下,学校投资70多万元开始逐步兴建崧泽文化陈列馆,至今共征集到照片630多张,实物、模型等350多件,字画45幅。陈列馆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分成八个小展馆,包括崧泽堂(江南民俗苑)、青浦田山歌馆、何氏八百年医学馆、崧泽文化长廊、青浦解放60年图片展馆、诗人沈瘦东纪念室、习理摄影展馆、赵巷教育史馆等。如今,这一陈列馆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大课堂。
“作为以‘崧泽’命名的学校,如何了解、敬仰和传承好璀璨的崧泽文化,是全校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朱校长说,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已经充分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之中。
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在崧泽那么有着浓郁历史气息的地方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切入点在哪里?朱国君校长想到了“文化”二字。他说:“崧泽学校成立至今,一直在努力探索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建设依托‘崧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人的成就中感受崧泽文化,并逐渐凝练了‘刻苦、精致、合作、创新’的崧泽学校精神。近年来,学校把这一‘崧泽精神’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提升。学校还全方位开展特色培育、品牌创建活动,今天,‘崧泽文化’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创新教育改革的抓手,推进学校新发展的动力。
如今,在崧泽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开展得十分丰富,如射箭、乒乓等都是市、区的优秀传统项目,书法是市级的实验学校项目,田歌演唱是区的民俗传承基地。学校还把京剧表演、沪剧表演、武术、陶艺、科技制作、书画、学校电视台等列入了课程,聘请专家定期来校指导。2012年起,学校又开始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蔬香村、百草园、果树苑等。2013年学校以创建国家级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契机,对各类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梳理,形成了五大类41门课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平台。
崧泽学校的陶艺课与其他学校不同,同学们不仅要学制陶,还要学修补。朱校长说,这也是乡土特色,因为,崧泽遗址发掘出的多为碎陶片,学习补陶技术是家乡孩子的一个责任啊。而在桃李苑里,朱校长更是兴奋地说,正准备开设一个盆景兴趣小组,让学校处处充满盎然生机。
转变思路提升素质
崧泽学校于2003年5月落成,是由原赵巷中心小学和北崧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800多名学生中,外来随迁子女占到了三分之二。几年前,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慕名而来,在参观了校园后连声称赞。她说,在美国的中小学,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有特长,会运用一切资源让其成材,没想到,在中国的一所农村学校,也会做得这么好。
“让教师的发展去成就学生的发展。”这是朱校长来到崧泽学校后提出的新理念。2008年6月,“崧泽学校教育发展专家顾问咨询组”成立,从此,学校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咨询组由华东师大教授牵头,成员包括上海市的10多位各门学科名优教师。多年来,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短板”,而崧泽学校在攻坚中的这场翻身仗,无疑是找准了目标的。
每天下午3时40分下课铃声响起,崧泽校园里就会立即欢腾起来。乒乓球、武术、射箭、沪剧、昆曲等30多个兴趣活动小组任由学生们挑选。办学11年,作为一所地处上海远郊的农村学校,崧泽学校也曾面临过发展困境。“几年前,尽管校舍建设很上档次,却因师资力量薄弱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流失十分严重,现在则是年年出现有地段外的学生主动要求来崧泽求学。”朱国君校长说,以前我们可能走了弯路,只会抓学生加班加点做习题,后来我们转变了思路,从抓教师入手,以抓教育科研促教学效益提高。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春华秋实开心成长
长年在农村学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娃。朱国君说,这是他的幸福,“你看,我们学校占地140亩,教学楼够气派的吧,即使和大学也有得一比啊。”学校里的一棵紫薇树已经400多年了,另一棵白玉兰也已经100多年了。两棵古树矗立在仅有11年办学历史的崧泽学校里,生根、开花,向师生们展现着春华秋实,这便是朱校长“买树”的用意。
9年级的韩思雨同学是赵巷土生土长的女孩,不仅书读得好,乒乓球也打得特别好,在最近的市运会上,她和伙伴们获得了团体第八名的好成绩。这得益于朱校长推行的“人人会打乒乓,乒乓形成特色”的素质教育思路。虽然临近初中毕业,但小韩同学仍会每周六跑到学校来练练乒乓,虽然没有了比赛任务,但打乒乓似乎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个部分。同样,8年级男生梁羽冲也是乒乓好手,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他说:“这里的老师好呀,我们可以开心地学习、开心地玩、开心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对于学校的跳跃式发展,朱校长却说起了一个29年前第一个教师节的故事:“那是1985年,过第一个教师节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那年暑假,我调到另一所农村小学当负责人。那所学校只有六间教室和三间辅助用房,底矮的平房、破旧的门窗、残缺的桌椅、杂草丛生的操场,让我的心凉了半截。10个老师,我最年轻,其他的都是中老年人,最高学历是高中,这就是我要管理的学校。因为是第一个教师节,所以各级领导都很重视。为了接待来开会的领导,我就借了一块台布把破桌椅遮盖起来。岁月如梭,如今的大都市农村学校也早已在硬件上追上了中心城区学校。从第一个教师节至今,我两次获得上海市园丁奖,还成为上海市的特级校长。能取得这些荣誉,我真的很感谢那时的困难和磨炼……”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