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有文艺情怀,却从小向往科学世界的奥秘,在业余时间创作了“科学来了”系列科普微电影,用镜头不断“照”出社会上的科学“怪象”,为老百姓讲述身边那些“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故事。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亦中教授。在近日刚刚揭晓的“第二届中国·上海浦东科普微电影大赛”中,李亦中的科普试水作品“科学来了·都是胖菌惹的祸”拿下了最佳人气奖。
14年前毅然加盟上海交大
李亦中的父亲是电影导演,“虽然,父亲从未刻意培养我拍电影,但我接触电影圈的机会比较多,电影启蒙也比较早。”李亦中大约5岁时,就跟着父亲第一次进了电影院。“当时在国泰影院看了一部苏联儿童片《丘克与盖克》。”李亦中回忆说,情节早已淡忘,但清晰地记得当他在黑暗的影院走道上跑动时,一转身却被头顶上方放映室射出的光柱深深吸引,从此对电影生出一份敬畏。
1997年12月31日,李亦中受邀正式加盟上海交大。熟人们得知他跳槽了都诧异:交大不是出“工程师”的嘛,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当时的交大确实重理轻文。我到交大第一天,就是兴冲冲去图书馆检索电影方面的藏书,没想到翻遍了带‘电’字的书目索引,几乎全是‘电机’与‘电子’,没有‘电影’。”于是,李亦中赶去静安寺艺术书店选购了一大摞。谁想,营业员开具发票时,一听要写“交通大学传播系”也开起玩笑:“交大赶时髦,也要拍电影了哇!”
加盟上海交大,正式开启了李亦中这个文科教授和科学普及之间的缘分。
《十万个为什么》启蒙科学
有人好奇,文科教授为什么要拍科普电影,能出拍什么科普电影?李亦中却说,恰好是他这样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一点的文科教授,或许更容易拍出接地气的、适合老百姓的科普作品。“要让老百姓知道,科学不是高深难懂的,而是有故事,有趣味,也可以有戏剧冲突。”
“以前,人们总觉得,科学普及是针对小孩子的,但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正是全民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在我们国家,阅读和自我学习通常是一种科学普及的途径,像国外的Discovery(探索)这样的优质生动的科普影像作品还是太少。”李亦中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自始至终保有对科学热爱和兴趣,全受益于小时候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那套灰色的科普书籍已经被李亦中翻得旧黄,却至今被他珍藏在家,更启发了他拍摄《科学来了》系列微视频。
“《十万个为什么》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科学道理和科学常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里曾讲过一个桥梁共振的概念,引用的是部队行进的故事,当士兵们在桥梁上‘一二一’齐步走的时候,桥梁被振塌了。”李亦中说,这就是科学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情节。因此,在他的科普微电影中,他特别讲究“如何讲好故事”,宁可多花点时间,也要让科普故事更丰满生动。
关注社会中的民生科普
又要上课,又要带博士生,年逾六十的李亦中平时特别忙,但一年多前,他却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50后、80后和90后“混搭”的六七个人的科普视频工作室,利用闲暇时间,慢工出细活地开始了他的科普原创视频事业。
李亦中说,其实,许多社会热点新闻的背后几乎都蕴含着为大众解惑的科普选题。“因此,我和团队成员平时都会留意选题的积累,《科学来了》都是从日常生活和民生新闻中捕捉科普议题,关注‘民生科普’。比如,《鱼儿放生》这一集,就是因为我看到全国多地出现了盲目放生而造成了大量鱼类濒死的社会新闻,于是我就想通过微电影形式,警醒世人‘不科学的放生等于杀生’。”
目前,李亦中团队的《科学来了》微视频已有了4集,包括《鱼儿放生》《都是“胖菌”惹的祸》《车联网》和《守护洱海》。5分钟左右的视频里内容丰富,包含了新闻故事、权威专家访谈、动画演绎科学原理和“拍案惊奇”总结等部分。“我希望,这些视频未来能够推广进社区,给更多市民讲解公众普遍有误区的科学常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