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政协委员:传承千年的文化需得到保护和研究
古老渔具“沪(滬)”仍在用应申遗
潘良蕾 江跃中
  本报讯 (通讯员 潘良蕾 记者 江跃中)上海的简称“沪(滬)”,本指一种渔具,至今仍在使用。市政协委员朱少伟据此提出建议:这种古老渔具具备“申遗”资格。

  据史料记载,古时,吴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区北部出海,其水域一望无际,烟波浩渺,下游村落多为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滬)”的竹制渔具。南朝顾野王《舆地志》对这种工具作了细致描述:“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也就是将竹插在河流中编成栅,使随潮水而入的鱼蟹多被阻拦于竹栅内。特别是河蟹,具有攀爬的习性,在顺水而下遇到竹栅阻拦时,就拼命向上攀爬,使渔民唾手可得。

  因在河流中使用,“扈”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即简化字“沪”的繁体。又由于“沪”遍布于“渎”(河流入海之处),这段河道便被称为“沪渎”。于是有了南朝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记》的记载:“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到唐代,吴淞江河口段“阔二十里”(嘉庆《松江府志》),依然是著名渔港。

  “那时,渔民使用的渔具虽多达十余种,但最常见的还是‘沪’,只是它被改称‘簖’。”朱少伟介绍,这是因为人们此时已习惯将“沪”用于江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遂另造一“簖”字来称呼这种渔具,意指 “阻断鱼蟹的退路”。

  “由于‘簖’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收获颇丰,在吴淞江沿岸乃至江南都长期被作为传统渔具之一,而历史悠久的‘沪’,也被作为地名沿用下来。”

  古老的“簖”,则因用途变化被苏浙沪的老农叫做“蟹簖”。朱少伟在沪郊采风时,曾目睹老农以“蟹簖”捕捉螃蟹情景,与古代殊无大异。他认为,如今,沪郊老农使用“蟹簖”者已不多,传承千余载的“蟹簖”,其制作和应用技术,是一种源于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研究,而且理应“申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悦读/连载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体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科普达人/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课堂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古老渔具“沪(滬)”仍在用应申遗
华东师大颁发64年前文凭
浦东川沙首个文化 遗产纪念馆今开馆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古老渔具“沪(滬)”仍在用应申遗 2014-10-22 2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