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卷三·六郁》
《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与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血气不能正常循行,会产生各种疾病。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无论理论和临床都有很高造诣,他一生精研《内经》,悟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血气流通,是健康的常态,也是治疗的目的。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壅遏不通,郁滞不舒。朱震亨说,人有六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一成,诸郁遂生。气是推动和转化力量,血、食、津液等都依靠气化功能来运转代谢,所以气机郁结,会造成其它诸郁,而诸郁又进一步影响气机运行,加重气郁,郁结日久,则可以化火,产生热郁。
外邪侵袭、情志失和、食积内停、劳累过度等皆可导致郁滞,湿聚、痰凝、血瘀即是郁证的结果又是进一步郁滞的起因。而防范外邪、调畅情志、饮食有节、适当运动、避免过劳等则可促进气血冲和,去郁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