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占总人口23%的德国堪称欧洲最“老”的国家。到2030年,德国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约2200万人,而20至64岁的群体仅为45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每2个就业者就得养活一个退休老人。作为欧洲养老制度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德国老人丰富的晚年生活得益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帮助。然而,随着老龄化加速,德国政府也不得不在养老的政策方面做出新调整。
养老保险 三方出力
在德国,90%以上的人口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是雇主和雇员缴费,费率根据实际工资水平每年变化。它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即由当前的工作者缴纳养老保险金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法定养老保险是德国养老保险最重要的支柱。
除法定养老保险外,企业与个人还可以参加补充的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自愿为员工提供的福利,由私人保险公司经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为了避免因雇主破产而无力支付养老金债务的风险,德国设立了雇主组织的养老保险基金会作为担保机构,如果企业破产,企业补充养老金则由基金会支付。个人养老保险由商业机构提供,作为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这主要为想在退休后得到更多养老金收入的人提供额外的经济保障。
目前,德国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所支付养老金比例分别约为70%、20%和10%。为减轻养老负担,政府鼓励人们更多参与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政府希望个人养老保险支付的养老金近期能提高到整个养老金的15%,中远期达到25%至30%。这样,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将有望与法定养老保险在额度上持平。
投保之后,老人如需护理可根据情况申请护理补贴。一般而言,护理补贴分为三级:获得一级护理的老人每月从保险公司得到225欧元,需二级护理的老人为430欧元/月,如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可获1200欧元/月的三级护理补贴。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的老人每月还可额外申请约200欧元的专门补贴。但专门补贴将发放到提供服务的护理机构,由护理机构派护工定时上门陪老人散步、聊天。
结伴养老 多代共生
在德国,需要专门护理的老人还是少数。对65岁退休后身体健康的老人来说,结伴养老是一种既节省开支,还能排遣寂寞的养老方式。
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有四分之一的退休人员每月退休金收入低于1150欧元,10%的退休人员月退休金不足870欧元。而大城市养老院每月收费在1650欧元至3000欧元之间,根据不同的护理级别,额外费用每月在300欧元至500欧元不等。
为此,多数身体尚健康的老年人更倾向结伴住进老年公寓。这些公寓有咖啡厅、发廊、护士站(护理和急救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无障碍电梯、公共活动室,每间套房都有紧急呼叫装置和护理站连接。在德国名城德累斯顿,6位老人一年前住进了一栋新翻修的老年公寓。志同道合的老年邻居们一起制定了作息时间,彼此照顾,一起用餐,携手外出旅游,享受愉快的朋友陪伴。开发商为翻修公寓花了4万欧元,所以每位房客每月只要支付280欧元至400欧元的租金。德国政府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德国全国人口的35.5%,其中至少一半老人会选择结伴养老方式。
目前,德国各地有类似的老年公寓近1000套,但入住率还不算高。德国政府又开始穿针引线,以 老年公寓为基础,着力打造“多代公寓”项目,利用老年公寓齐全的设施和低廉的租金吸引年轻人入住。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大学生住宿难问题,也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目前,德国大学生人数超过250万,学生宿舍缺口达7万套。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宿舍,而一些离学校近的老年公寓却还有闲置房间。汉诺威等大城市的政府民政部门和大学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中介机构,介绍大学生住进老年公寓。22岁的海尔默林克思搬进港口城市基尔的一座老年公寓,每月租金(含水电费、上网费等)仅200欧元。19岁的朱迪思也与老人相处融洽。一有空,朱迪思和同学就会主动与老人聊天,替老人跑腿。
政府还为“多代公寓”制定优惠政策,现有的住宅公寓所有者或民间团体均可申请国家资助建造“多代公寓”,政府为此提供近亿欧元的专项补贴。
老年护理 市场庞大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令德国老年医护行业成为热门行业。但由于年轻人口少,该行业专业人员缺口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护士和护工缺口达9000人。而到2030年,需要护理的老人将达330万。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缓解压力。
德国许多地方实施“储存时间”制度,满18岁的公民可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通过累积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享受他人服务的时间。但义工的服务都明码标价且价格不菲,低收入的老人单靠护理补贴也请不起义工。因此,政府又出台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承担护理任务。如因帮助护理而耽误了工作,家人可向保险公司申请“妨碍金”,一年约有1500欧元。2011年,德国通过《护理时间法》。根据法案,在最长2年时间内,需要护理家人的在职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可缩短至15小时。如工作时间减少50%,可得到70%的工资,当恢复正常工作后,仍只能领取70%的工资,直到因护理家人损失的工作时间全部补偿完毕,才能领取全额工资。
目前,德国着力培养专业养老人员。护士与护工都必须学习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等课目,并去养老院实习,才能参加国家举办的资格考试,获得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此后,他们每年仍须完成在指定机构的进修课时,否则来年将被取消上岗资格。
德国还从他国引进专业人员填补国内空缺。2012年,德国与中国签订协议,计划引进150名中国护工。
德国劳工部门下属的国际安置服务中心新闻官员施姆兹勒为中国护工“点赞”,夸她们专业性强,也很善于和老人打交道,德国老人非常满意。但他坦言语言和文化习惯将是她们要克服的难题。
相关链接
德国老人重返校园
当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在花园里种种花,和好友喝喝茶,享受家庭温暖之时,德国老人却没有选择呆在家。相反,他们决定跑到高校做一回大学生。
柏林科技大学的一间教室里,20多名老年人边听老师讲课边勤奋地做笔记。他们中多数都在60岁左右,所有人都是在退休后决定再进一次学校。而在著名的汉堡大学,有800多名老年人在读。
德国“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初衷是呼吁终身学习。各大学对老年学生提供学费全免等优惠措施。老人可参与正规学习、旁听学习,或学习老年人系列课程。
正规学习入学条件是高中学历,所获学位证书终身有效。
旁听学习也被纳入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旁听生入学无需高中学历。除受限制专业外,几乎所有大学正规课程都向旁听生开放。老年学员可自由选课,没有考试也不授学位,但可颁发证书。旁听生学费每学期20至250欧元不等。目前,柏林各高校共有1200多名老年人注册为旁听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诸如神学、哲学、历史或者心理学专业感兴趣。
老年人系列课程学习是老年人旁听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高校量体裁衣式地为老年学员推荐或开设课程,与通常所说的老年大学较为相近。为减轻对高校师资和物质资源的压力,不少老年系列课程学习项目安排在寒暑假举行。
对许多德国老人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老年大学或普通大学。统计资料显示,德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中,参加成人教育的比例高达41.2%,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正规高校的学位。上大学是老人的一种“高级需要”的满足,它能让老人更深刻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内心的丰富。而且,老人接受大学教育,不为分数、不为文凭,是名副其实的“愉快教育”。
本刊主编 汪一新 卫蔚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