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远征,今日凌晨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成功登陆彗星。
欧洲航天局主席Jean-Jacques Dordain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无人着陆器“菲莱”“着陆在正确的地点,也着陆在正确的彗星上!”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彗星探测器“罗塞塔”(Rosetta),经过10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目的地“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并于北京时间昨天16时35分,释放出相伴10年的小伙伴——无人着陆器“菲莱”,7个小时后,“菲莱”有惊无险地来到了它的太空新家。
“我的新地址67P!”
信号从彗星传回地球,单程要28分钟。当预定的着陆时间12日23时35分到来后,人们的心情变得异常复杂,彗星表面情况复杂,“菲莱”能否安全抵达?
在此之前,昨天22时38分,“菲莱”乖乖地发回了它拍到的首张照片,那是它与“罗塞塔”依依惜别时的情景;23时,人们也看到了“罗塞塔”给“菲莱”拍下的太空倩影。
即便有这两张照片,也难解等待的焦虑。直到13日00:03,“菲莱”的个人“推特”账号上跳出“登陆!我的新地址67P!”。
彗核有点像“大黄鸭”
登陆前,科学家要先搞清楚“在哪儿”着陆。根据7月“罗塞塔”发回的最新图像显示,这颗彗星大小约为3.5×4公里,其彗核竟是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组成,形状有点像人们熟悉的“大黄鸭”。
经过六周短暂却严谨的数据采集、筛选、对比,“着陆选址小组”从初选的10个地点中,先确定了5个“更有可能”的位置,最终欧洲航天局于10月中旬宣布,选定大黄鸭“头部”的一个被命名为“AGILKIA”的着陆地点,该区域在彗星表面的海拔为0.5米到3.6米之间。
研究彗星“是啥做的”
成功着陆后,第一项科学任务是利用着陆器上的相机,史无前例地从彗星表面拍摄全景图像。着陆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和着陆后的首批图像会尽快传回地球,以便任务工程师确定着陆器的朝向,从而下达指令旋转着陆器的朝向,使太阳能板能够接收到最适合的光照,并让着陆器上的探测设备处在最佳的位置。任务工程师还将利用这些最早传回地球的数据,计算出什么时候“菲莱”可以与“罗塞塔”通讯,什么时候地面会被阳光照亮。
如果着陆点的彗星表面较软,“菲莱”的着陆腿有可能会陷入其中,导致底盘着地,从而无法旋转到位。不过,除非彗星表面的松软程度比粉末状积雪更甚,“菲莱”才有可能继续下陷。如果能够“脚踏实地”,“菲莱”还将钻探地下,研究彗星的化学构成,并近距离观察彗星如何随阳光照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项目指标
耗资:1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9.21亿元)
历时:长达20年
距离:着陆时彗星距离地球5.1亿公里
重量:着陆器重1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