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一首诗 一幅画
昨晚的NDT的演出无疑是成功的,大剧院近2000个座位的大剧场座无虚席,连二楼和三楼包厢都挤满了人。在每个舞蹈结束的间隙,演员往往要谢幕4至5次,才能平息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NDT的舞蹈不能用一场秀、抑或一场演出来形容,它更像是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糅合了复杂的情感,蕴含着无尽深意。艺术总监莱福德和驻团编舞家索尔·里昂夫妇两人,是业内出了名的夫妻档编舞家,这次,他们从自己超过40部的代表作中选出了两部,一个是根据20世纪英国流行乐坛传奇艺人麦特·蒙洛的同名歌曲创作的《轻轻地,我走了》,另外则是他们献给女儿的爱之礼物《动·静》,这也是记者本人最喜欢的两部作品。
局限 交融 分离
《轻轻地,我走了》由一段箱子里的女子独舞开始,愤怒的碰撞、绝望的孤独、无奈的瑟缩,带领观众展开一段感官探索之旅。舞蹈的灵感来自于失去伴侣的忧伤,编导使用空间、灯光和箱子,戏剧化地呈现出恋爱中男女局限、交融、分离的状态。男女舞者举重若轻的托举,流畅得没有一丝凝滞,柔若无骨的身体曲线,却能在瞬间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力量。旋转、跳跃、怪异的行步,密合得恰到好处。
《动·静》是两人的最新作品,于今年1月29日进行了世界首演,好评如潮。伴随着当代著名作曲家马克斯·李希特用弦乐线条营造出的忧郁意境,7名舞者用肢体展现离别、转变的过程。舞台前挂着一面巨幅屏幕,编着亚麻辫女孩的绝美容颜一帧帧流过。从这个作品中,观众能看到舞团前任艺术总监基利安的影子,但也带着两位编舞独特的风格。从舞台所呈现的肢体上亲身感受到的情感、可以触及的力量和美丽,是看再多的NDT舞蹈视频也无法体会的。
唯一性 独特性 融合性
喜欢舞蹈的观众都知道,并非所有的舞团都能将其作品像诗歌一样呈现,这需要扎实的文化根底、独到的思维方式。NDT的优势在于,它其中的编舞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扎根于不同的生长环境,有着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底蕴。他们既有着各自的唯一性、独特性,但共同演出时又表现出极佳的融合性,这应该就是可以触及的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
NDT的美既在于每位舞者扎实的基本功、爆发力,和匪夷所思的身体柔韧性,也在于舞团编舞的创造性。他们追求的并非极致的舞蹈技术,而是基于技术所能表达的信息和理念。例如跟随NDT十多年的法国舞蹈演员兼编舞麦迪·沃勒斯基的作品《房间》,该舞蹈缘起于对春天献祭仪式的思索。编导通过灯光和空间的交叠更替,创造出一种仪式感强烈的动作,展现急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并试图在秩序与混乱、个体与群体的抗衡中间寻找平衡。这样的观感是令观众耳目一新的。
而加拿大编舞克里斯朵·派特的作品《一个人的回声》,也带来别样的风格。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