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西宁走来,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为高校学子传授欣赏书法艺术的奥秘……这个曾在12岁时用两个鸡蛋换《草书诀》学习的少年,终于实现了半个世纪前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就是有“西北大漠书法家”之称的王振坤先生。
王振坤1943年生于河南镇平,自幼酷爱书法,怀揣远大理想走进了军营,“文革”前期由于“唯成分论”而“转业”地方。他从河南、福建、山东,转辗到青海柴达木农建师工作。工作不断变换,但向往登上书法艺术殿堂的理想从未动摇。他深爱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浩瀚大漠,他从黄河母亲亿万年孕育的中华奇石中,获取了书法艺术的生命灵感,从而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与艺术相逢。他的作品既有小桥流水的柔情,又有大江东去的恢宏,苍而润,险而秀,劲而圆,空灵蕴藉,奔放自如,张扬了大漠书家的豪情。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振坤毅然决定要把失传千年的颜真卿法书《争座位帖》的神韵再现出来。众所周知,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争座位帖》真迹自宋代米芾、苏轼、黄庭坚过目之后就不知去向,仅留下极为罕见的宋刻拓本和清代以来的几种刻拓本。王振坤先生按照学习颜书的理解,几经揣摩研究,终于性情勃发,连写三通,一气呵成,以头篇为最。运笔中他保持了原帖的章法结构,大段添词归入行中,少量添字均按原样书写,原作中个别错写也作了改动。“净稿”过程如有神助,这个不失为二度创作的《王振坤书争座位帖》,被专家誉为“直追鲁公意绪,复显一己本心”的佳作。
最近,王振坤先生的《书法问道》,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是改变传统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将文字的起源“象形说”补充为“象形与符号说”,起源的时间从8000年推前到10000年前;改变大篆以后的小篆、隶、楷、行、草书的“相继说”为“并行说”。二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理论为纲领,阐释了“阴阳论”、“有无论”对中国书法的作用,继而提出中国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就是辩证法、就是“道德经”的观点。三是提倡书法家、理论家都应研究文字形体语言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文字线条的质量形态和构筑,要根据性情的需要而变化,改变只会运用一种线条书写多种内容的程式化创作,而导致语言单调、模糊、乏味的窘境。四是提出书法艺术要有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的义务。书法艺术家应当担当起弘扬国粹、延续和光大汉字魅力的责任。王振坤先生的书艺文论旨在“正本清源”、“抛砖引玉”,期待百家争鸣,促进当代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为《书法问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