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清美在虹口开了一家24小时的门店,晚上供应上海传统早点“四大金刚”。刚开始,媒体热捧,顾客盈门。可一年多后的今天,居然经营惨淡。员工反映,有时一整晚营业额仅200多元,员工加班工资都付不起。风雨飘摇,维持艰难,为此又上了一回电视。
与之相比,“杂牌军”的杨浦区霍山路豆浆油条店(是啊,我们都不知道他家的具体名号),但凡我坐公交车路过,都会想起李太白的诗:“炉火照天地……赧郎明月夜……”那番热闹的景象,不是镜头和铅字捧出来的,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拿钱砸出来的。
“正规军”清美要反思:深更半夜卖豆浆油条,这买卖该不该做?要做的话,店铺选在人流不多的东体育会路合不合适?选址东体育会路合适的话,营业方式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找家像样的咨询公司,这些问题都不难回答。甚至,如果老板是个有心人,上“大众点评网”浏览食客们的口水文字,也能明白一二:“写着通宵营业,我17点去只有馄饨?!”“上通宵班回家路上,打开点评找到这家清美店,想买些上海特色早点,可惜环境和炸东西的师傅令我害怕:边吸烟边炸食物。怎能如此!在当下食品安全为重的情况下,这么不负责!”有的食客还用智能手机拍下现场照片传在网上,其中一张显示,营业时,收银员师傅趴在桌子上睡大觉。
于是,“鸡与蛋”的难解问题出现了。到底是“正规军”军纪涣散,导致生意冷清,还是生意冷清,导致“正规军”军纪涣散?我没答案。只是,清美的老板如果愿意百折不挠地投入民生餐饮,希望他能明白一点,民以食为天,产品、服务做好了,老百姓只有争先恐后掏腰包的份儿。光是把眼光投在制造一时的轰动上,其行不远。
霍山路的“杂牌军”店面很小,主要靠路边摆摊,硬件上和清美不好比。但老板思路倒是与时俱进。他开了腾讯微信公号,直接和食客们互动。食客再多,他们的品评都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到他的手机上。品质有了监督,老吃客也有了归属感。虽说小本经营,但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利用了现有技术资源,随时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服务。在这一点上,清美完败。
其实,清美也玩过技术流,前阵子和银联联手,推出刷信用卡满10元送3元的优惠。我拿上卡,去楼下的铺子试了试。虽然门口歪贴着银联标志,但营业员阿姨根本不知如何操作。显然,培训没到位。过了几周,则悄然关张矣。
清美这品牌,从创立到扩张,可谓是“上海梦”的实现。然而,创业难,收成更难。市场的开放、选择的多元、消费观念的改变、营销技术的进步都对商业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百年上海滩,风华一时的老字号如今黯然无光者,不乏其例,而新时代的名牌实在需要从中汲取教训。就清美而言,我仍觉得大有可为。君不见,传统百货业受到网店严重冲击之际,餐饮业,特别是性价比亲民、商品服务过硬的饭店,越来越活跃,成了各大购物中心的宠儿。关键还要看有没有一颗一切为顾客着想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