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死)占所有脑中风的60%-80%。导致缺血性中风的血栓主要来自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和心房颤动形成的血栓,这两种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因此预防的方法也不一样。
房颤发生时心跳加快而且不规律,心脏不是一下一下有力地跳动,而是快速的颤动或蠕动,导致心房收缩力度减弱,心房和心室收缩不协调,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瘀滞在心房内,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以从主动脉流到颈内动脉,最后堵塞脑部的某条动脉,阻断脑部供血,造成脑组织坏死,而且脑组织坏死的面积往往比较大,导致的后果也比较严重。全身其他部位的栓塞,如下肢、肾脏或肠系膜栓塞等,也有约80%是由房颤引起的。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因此40岁以上的中年人要定期体检。
减少房颤形成的血栓,达比加群酯等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是有效的药物预防方法,也是可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减少栓塞64%、降低死亡率26%)的药物治疗策略。
房颤患者和家人要牢记中风口诀,即:“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如果发现言语含糊、两边面部表情不对称、两个手臂平举10秒钟一侧手臂不能坚持这三个症状中的一个,就应毫不迟疑地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具有脑梗死急救能力的医院,争取在脑中风症状发生后的黄金3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
总之,有效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首先要重视房颤的筛查,导致房颤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老龄化、过量饮酒、甲亢、肥胖、高血压都可能诱发房颤,因此上述人群要重视每年的体检。一旦诊断房颤,应以预防中风作为首要治疗,同时兼顾治疗房颤本身。
刘少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