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观看了N部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的经典外国影片。那些艺术形象和“银幕好声音”一直是滋养着几代人的心灵。
多年来,我这个“上译铁粉”经常在《艺术人生》、《可凡倾听》等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些元老级配音演员出镜聊天,也阅读过苏秀的《我的配音生涯》、曹雷的《如影随行》、孙洁的《行走在消逝中》等著作。看到这些人和书,我仿佛又听到了罗切斯特深情的呼唤、阿崎婆欲言又止的哭诉、佐罗优雅的挑战……当然,也经常会颇有感触地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和似水流年。
今年,好像是上帝安排的嘉年华:4月18日至19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配音艺术家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为观众献上一台《辉煌年代》。国庆期间,这些黄金时代的金石之声再一次在上海大剧院集结回响。11月1日下午,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苏秀的下午茶》曁《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首发式活动。我很荣幸地接到了活动策划人、新书责任编辑陈飞雪女士的邀请,参加了配音明星、嘉宾和几百位“上译铁粉”集体怀旧的盛大聚会。
88岁的泰斗级演员苏秀老师的开场白看似轻松风趣,却五味杂陈:“……一方面译制片受到各方面的打击,打压,但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所以,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迷茫了。想叫大家来谈谈这个话题,你认为译制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你认为译制片是否还能再创辉煌?”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文化名人都直抒己见。有一位资深配音演员快人快语说:我对译制片的未来不看好。目前中国引进了这么多好莱坞的片子,不是科幻,就是外星人,打打闹闹的,格调不高,配音水准也差;哪像我们那个时代对配音精雕细刻,追求完美,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
我听出在众多的发言中“空前绝后”这个成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既是对昔日黄金年代的“好声音”的最美赞颂,也是对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经典犹在、辉煌难再的无奈伤感!但是,有“英俊小生”雅号的施融老师的音频发言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说如今在欧洲不少国家,都很重视译制片的配音;因为很多经典电影来自于各国,哪怕是翻译家也不可能什么国家的语言都懂。举例说,德国人就愿出资15万美元来搞一部译制片……我以为此言得之,随着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也会升华,经典译制片的社会需求也将与日俱增。关键是我们要静下心来,倾力打造艺术精品。
在嘉宾发言的过程中还穿插着一些配音名家的节目。刘广宁老师表演了“猴子与西瓜”的寓言故事;童自荣老师情意缠绵地唱了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曹雷老师模仿浦东话说了两个段子。颇具老克勒腔调的主持人林栋甫先生在整个会场上穿针引线,妙语连珠,充分展露了他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酷毙了。他还惟妙惟肖地模仿毛主席的湖南方言和动作细节,诵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大气而风趣,全场掌声响起。这些人哪,都是驾驭语言的天才!
下午茶的最后一道点心是放映译制片《第四十一》的结尾,此乃邱岳峰和苏秀两位老师的双璧之作。我油然想起,这是三十多年前我们读大学中文系时批判“阶级调和论”的“内部片”呀!
第二天,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了两组“苏秀的下午茶”的照片,标题是:岁月长河汩汩流去,金石之声依然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