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拦路虎”
“从此,南疆经济发展有了一条‘金腰带’,而这得益于一批上海援疆干部带来的上海创意。”莎车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兰永恒如是说。
2011年,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过震文担起了三莎高速公路项目代建指挥长的重任,他和手下的一批上海援疆干部们曾经转战长江隧道、跨海大桥等东部地区重大基建项目,名声鹊起。可是,一到大漠,沙漠、盐渍土、戈壁,还有工期紧、资金严重不足、语言不通……一个个“拦路虎”接踵而至地。
如何打掉“拦路虎”?过震文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创意”。他介绍,此次由上海负责的三莎公路项目是代建,其本身就是上海对外援建中的模式创新。在这个模式中,上海方面不对具体项目投入资金,关键在于“出人”,人才成了援建的“关键因素”,而上海派来的规划、设计、监理人才对于道路、桥梁建设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带来了一个个“金点子”。
以沙筑路
三莎公路从沙漠中穿过,谁也不会想到,它的主要路段是以沙筑路,是我国首条大规模利用风积沙填筑的高速公路。这是道路建设的一个创新。然而,这样的创新是逼出来的。原来,三莎项目沿线筑路原材料匮乏,全线属盐渍土路段,直接使用容易造成各种路基病害,需要拉运符合施工规范筑路材料。可是,南疆交通不便,砾石土要从线路的两头运来,最远运输距离达165公里,代价巨大。
何不就用身边的滚滚黄沙?“金点子”想出来了。风积沙是沙漠和戈壁中被风吹、积淀的沙层,颗粒在0.075毫米左右,这么细小的沙子如何变成坚固的路基呢?过震文介绍:首先是先上包边土,包边土采用的是沙漠的戈壁料,中间填筑风积沙,风积沙填筑完以后打成田字格,浇水湿润,然后迅速进行刮平碾压,使之变得瓷实有力。说得简单,操作起来却有极大的难度。风积沙筑路不同于常规路基填料,必须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艺和压实方法,以确保施工质量。
借鉴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建设中,将细砂作为路基材料的经验,上海市政总院工程技术人员现场科研,用生石灰作为外加剂,提升风积沙的粘附性,使之达到路基材料使用标准。眼下,233多公里的三莎高速,有185公里路段采用风积沙填筑,部分路段填筑高度超过6米,就地取材采用风积沙做路基填充材料,与从远处拉运天然砂砾做填充材料相比,每立方米路基节约成本70元左右。三莎工程用这种技术建设,节约成本达8亿元。
由于南疆处于盐渍土发育的核心区域,三莎工程建设,最大的敌人是盐害。“只要盐的含量超标,就会影响道路的质量和安全”,过震文说。为此,来自上海的技术人员,在施工沿线的麦盖提县专门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心实验室,配备了150余台(套)公路检测仪器设备,“每次道路施工,技术人员都要将路面材料的含盐度进行检测,只要超标,一定要返工”,过震文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施工单位因为盐超标返工了多次,单位负责人急了,此后每次施工后都亲自用舌头舔一下路基,究竟咸不咸。上海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认真检测,保证公路质量。
环保施工
三莎高速的另一个创新是,开创沙漠地区环保施工的典范。南疆地区干燥少雨,环境脆弱,道路施工,尘土飞扬,难免造成一定的污染。怎么办?代建指挥部要求,每天安排数十辆洒水车全线洒水降尘,对沿线施工便道和拌和站、料场进行洒水养护,控制扬尘。同时,严禁填筑材料的填装高度超过运输车的车斗挡板,并要求加盖篷布,对散装水泥、矿粉采用罐车运输,避免运输过程中洒落造成二次扬尘。
沙漠之路建成了。“有了这条路,我们的粮食、棉花、林果、家禽就不愁卖了。”高速沿线泽普县阿克塔木乡阿扎尔塔木村的村民艾合买提·尼亚孜高兴地说。兰永恒则介绍,三莎贯通巴楚、莎车、麦盖提多个县城,仅莎车县就有120万亩巴旦木种植基地,年产量约360万吨,每公斤售价五六十元,高速公路通车后,极大地促进莎车县以巴旦木为主的林果经济。三莎高速是莎车县对外的交通枢纽,能使叶尔羌河东面7个乡镇近20万老百姓受益,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过震文和他的团队即将离开西域,令他引以为豪的是,不仅三莎高速主体工程全部竣工,收费站、休息站等配套工程也与主体工程一起“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实施、同步交工”,实现了“五个同步”,“我们可以把这条路放心地留在新疆,这是上海人民献给新疆各族人民的一份礼物。”
特派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