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透露,2006年至2013年,涉及航空领域的案件年均普通刑事案件20件。2011年案件总量明显下降,相比于2007年和2008年,涉航案件数分别下降20%和23.8%。2012年、2013年发案形势趋于平稳。涉案罪名以盗窃罪居多,其次为诈骗案件及运输、持有毒品案件等。
盗窃案件中犯罪形态多样,覆盖面广。此类案件作案地主要集中在飞机上、候机楼内、驻机场的单位以及货运物资环节。机上盗窃以团伙作案为主,占72%;候机楼内多为扒窃、拎包案件;驻机场的航空公司、酒店、商场等往往成为犯罪分子入室盗窃的目标。
职务犯罪呈现技术化、网络化、低龄化是这一领域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多地通过QQ等匿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完成犯罪联络和信息传递。如航空公司机票款职务侵占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自己的工号进入售票系统,通过更改机票航班号、航班日期或旅客信息的方式,从中赚取差价,侵吞机票款。同时,犯罪分子也开始呈低龄化趋势,年轻人熟悉业务流程、擅长网络技术、具备职务便利、有实施犯罪行为的条件,但由于他们对职业行为准则的认识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享乐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发布会上,检方还介绍了非法干扰航空飞行,无意识航空违法犯罪行为,侵财类案件侦破、赃物追缴难度加大等情况。同时,该院新闻发言人、副检察长刘晶还就目前3类涉航空领域常见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解析。如:“海外代购”行为的法律处理;对航班延误的善后处理;对旅客冲突型非法干扰行为的法律处理等等,为妥善处理涉航空领域法律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通讯员 黄峥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