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一样,每月打三五次的,一定也会感叹,阿拉上海的“差头”已经不像往年那么好叫了。路边看到的车,虽然亮着“空车”灯,往往不肯停。即便停了,一听你要去的地方不远,就是一句“那个地方,我不去的”,或者,客气点,“要下班了”,你只好灰溜溜地爬出来。拒载就投诉啊?想想吃力不讨好,取证麻烦,何况一些小公司根本不拿投诉当回事,拉倒吧。让我们多少感到欣慰的是,上视综合频道的晚新闻最近很罕见地一连两夜报道了上海出租车服务质量明显下降的问题。毕竟出租车曾经是上海漂漂亮亮的一张面子,多少年来,优质的服务一直傲居全国之首,不仅方便着本埠居民,也给外地、外国朋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司机也在抱怨,当年风风光光的这个饭碗,如今已是无人艳羡。“老早阿拉开。后来走了一大批,崇明的朋友来填补。现在崇明的朋友也不要做了,只好招安徽、河南的司机。”一位差头爷叔告诉我,“一个月,辛辛苦苦,连个家政都比不了,怎么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啊!”
速度,是国际大都市蓬勃发展的灵魂,操控着许多出租司机的营业思路。车内,两台智能3G手机挂在显眼处,一台接着号称市场占有率70%的“滴滴”,一台接着号称市场占有率60%的“快的”,哪张单子补贴高,轮子就往哪里滚,拼的是按键速度,何况一天接满规定数量的单,叫车软件公司另有奖励。方便了年轻人,可连ABC都认不清的阿爷阿娘呢?遇到刮风下雨,去次医院,看趟亲人,他们更需要车啊。
深夜的浦东机场,我看到调度员在大骂某个司机:“你开这么快,160、170(公里每小时),寻死啊!乘客这条命,你当什么东西啊!”据说,一个小时能赶回来的差头,不用排队,可以很快接到下一单,于是陆家嘴打个来回,有的司机开出了F1的气势,创下了45分钟的纪录。我和同事等不及看完这场西洋镜,就上了一辆停在面前的车。到瑞金宾馆,170元,付账时,司机告诉我:“拉卡机器刚刚坏掉,你付现吧。”“这么黑,开个灯吧,我拿钱给你。”他慢悠悠从座位底下拉出一根电线,接上了灯泡,灯亮了,我这才注意到方向盘后,一个仪表都没有,空荡荡的,用张破报纸挡着。透过无法关严实的车窗,冷冷的秋风钻进来,催我们赶紧下车……
速度引发的乱象背后,就是一个“钱”字。所以,正本清源,无可避免还是要从经济上做文章。2002年《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把出租车定位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既然明确了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组织管,政府贴,也就要承担一部分公益责任。2013年《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则放弃了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的提法,这是不是意味着将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控出租车市场呢?
公司的份子钱降了好多次,乘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互联网经济也参与进来,按理说,这项事业只有兴旺的道理,而不是如今人才流失、客户抱怨的局面。自贸区开了,四个中心在建了,人与人的交流在上海势必越来越频繁稠密,大时代的背景下,阿拉上海的“差头”真的差不起。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尽快实现本市出租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