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对某电商的各种“大促”“狂降”持深刻怀疑。各种抢红包、秒杀、白菜价,那声嘶力竭的劲头,怎么看也没半点割肉的痛楚,反倒是感觉到对方的手迫不及待翻起了自己的兜子。
但人性是脆弱的。在一片狂欢血拼的气氛中,又正好需要,便顺手在著名电商那里“预订”了一套德国某著名品牌的刀具,几双美国品牌的袜子。噱头是“不拼抢得双十一价”。物流还真不慢,双十一后几天就到货了。先说那个袜子,品牌是恒适,但实际生产商是苏州某家袜厂,包装上赫然有他们的商标。至于材料,网页上是棉、粘纤之类,实物包装上变成了竹纤维,但真正的东西,就是个劣质尼龙袜。再说那套刀具,剪刀、砍刀没啥异样,但水果刀和切菜刀,刀片薄得像纸一样,和我从国外带来的一对比,完全就是两种东西。而所谓的“双十一大促”,一千好几百,只比平日降了一百元,即便如此也并不比其他网店平日的价格便宜。
总结起来,这家电商的双十一“预订”就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那一德一美两个国家的产品,趁乱变成了“瘦身货”甚至冒牌货。从网上了解到,时下所谓的国际品牌旗舰店,基本都是承包给别人运作。而打着品牌,到生产商或代理加工厂订制专供“大促”的缩水产品,是这些旗舰店惯用的伎俩。如果没有对比,中国的消费者往往就抱怨两句“世界名牌也就这样”,稀里糊涂被坑了钱。
那些世界著名的品牌,很可能知道中国的“旗舰店”代理商干着偷工减料、鱼目混珠的勾当,但在销量和利润面前往往也就“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哪怕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也不代表肌体里流的是“道德的血液”。销售过期肉的福喜如此,“断轴门”的大众汽车也是如此。
想让世界名牌在中国保持其品质和服务的一致性,我想只有两条路好走。一是我们不买他们的东西,或者买了坚决维权(经过一番小斗争我把那两样东西全退了)。二是让中国的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名牌的标准,比如手机,我看现在没有哪个品牌敢在中国卖“简配版”了吧。买卖就是这样,啥时你硬气了,不鸟它了,它就老实了,重新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