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2007年大牛市和本轮行情一样,都是典型的资金推动型行情。当时一周股票新开账户上百万户,极值为单周167万户(上周是37万户);基金发行遭到疯抢,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基金一天销售419亿元,盛况空前,导致后来基金发行不得不和股票发行一样实行按比例配售。但2007年的经济环境要明显好于现在,股市、大宗商品全面牛市,金融杠杆也放得很大,直到2008年出现两房次贷危机而紧急刹车。而本轮行情的经济基础相对偏弱,欧美经济缓慢复苏,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跌跌不休”,国内经济也面临转型调整,经济基本面明显比2007年牛市时要弱。
其次,2009年的1664~3478点的翻番行情,当时经济已经出现明显调整,2009年一季度GDP的增速只有6.6%,这一点和目前经济有些相似,但当时国家推出了4万亿的“强刺激”计划,随之央行银根大幅放松。而目前经济以局部定向调整为主,不会重复4万亿的全面刺激,在产业导向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2009年的翻番行情是紧随在2007、2008年的大牛大熊剧烈震荡之后,就像一个钟摆,先摆到左边极致,然后剧烈反向运动到右边极致,再进入收敛震荡,3478点就是在大开大合之后的一个收敛过程。而本轮行情此前并没有这个大开大合的基础,前面是一个2000点的大平台整理,因此不具备惯性助推的作用。
再看2001年的2245点行情,之前在1999年有一个“519”行情预热,当时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大意是市场各方都应该呵护市场,支持市场健康发展,管理层态度是旗帜鲜明。然后是《证券法》实施,行情冲高回落,到2000年再度走强。当时的宏观经济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快速复苏,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外贸形势十分喜人,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上,也比现在要强很多。和本轮行情比较类似的是热点也是以题材为主,典型代表就是互联网、基因、纳米等高科技概念。其中网络概念又以上海梅林为代表,所谓B to C模式,和目前炒新闻联播的行情似曾相识。
至于1996~1997年的512点~1510年行情,真正经历过的投资者恐怕已经不多了。当时A股的市场规模极小,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也远远不及现在。在1995年国债期货没有关闭之前,股市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几十亿元,一周也就二三百亿,和目前一天六七千亿的规模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而且,当时刚刚经历一轮猛烈的通货膨胀,三年以上的存款不仅年利率高达12%到15%,而且还有保值补贴率。笔者曾经在1996年前后买过平安保险的人寿险,记得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可见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和现在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同样不具有可比性。
总体看,本轮行情是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短期有资金失控的可能。虽然从中线看,行情并没有结束,甚至还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但短线有“用力过度”的信号。投资者在追高时应该谨慎,后面看运气的成分较高,眼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申银万国 钱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