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遗产 无价之宝
档案文献遗产是指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和重要研究利用价值的、存世数量少的珍贵档案。它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上海市档案局(馆)于2011—2012年在全市档案系统内组织申报和审定了首批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在首批申报中,共有12家单位的13件/组档案参加申报。最终上海市档案馆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档案汇集”、奉贤区档案馆的“鼎丰公记酱园合同议据”、杨浦区档案馆的“庄氏家族地契暨道契、赋税档案”、闵行区档案馆的“廷尉公像和清人题跋”等9件/组档案入选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档案文献遗产之所以珍贵,不仅体现在其高昂的市场流通价值。在考证、研究历史、梳理文明发展脉络中,档案文献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一个历史千古谜团很可能因为一份小小的文档现身而被破解,因此档案文献遗产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众多档案 散落民间
据了解,这是市档案局(馆)首次面向公众组织申报和审定档案文献遗产,而珍贵的档案又是怎样散落到民间?上海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告诉记者,许多珍贵档案本来就保存在民间,有的则属于单位财产。随着拥有档案的老人纷纷离世,老企业关停并转,许多档案就被当成废品处理,几经辗转进入收藏市场,被收藏家们从全国各地淘来。
吴少华说,以前档案文献并未成为单独的收藏门类,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档案文献的保护越发重视,协会也开始盘点会员收藏品中的档案文献,结果还真发现了不少珍贵的藏品。例如张爱玲写过的唯一一本剧本《太太万岁》的手稿、解放前保险档案资料、1956年新中国第一批元帅授衔仪式的请帖等等。吴少华表示,正是民间收藏家的不懈努力,使得这些文档躲过了被当成废纸销毁的命运,使世人有机会亲眼看到历史留下的实物见证。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