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健康的心脏环境”。如今人们关注的焦点便是空气质量,尤其是雾霾天,冬季尤甚,不仅影响心情,对人体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外界环境不佳会增添心脏的工作量,因为空气进入体内后心脏将之净化。”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中心主任张雅君教授解释道,“在净化过程中遭受有害气体的影响,无形中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对本来就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有毒害的气体进入心脏更是雪上加霜。”
管理好心脏所处的小环境
在人体环境中,心脏是主要器官,一旦心脏停止跳动,生命也就无法延续,人的健康环境等同于心脏的健康环境。“心脏有两大功能,一是输送氧气,我们称之为小循环;二是能量的供给,从人的起居甚至剧烈运动,为人体提供营养,这是大循环。”张雅君形象地描述,“心脏就像一部发动机,每天推动着大小循环的运作。”
到了冬季,心脏病也进入了高发季。“我们要意识到心脏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热涨冷缩这个物理现象大家都明白,天气冷时血管容易收缩,天气热时造成血管扩张。到了季节更迭、气温变化的时候,血管波动的频律更多。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和适当锻炼,增强心脏的耐受力,让身体逐渐适应渐冷的环境。老年人应避免在太阳出来前外出晨练,在温差的环境下要慢慢地适应。此外,冬季干燥也是心血管病高发的一个原因。干燥的天气容易让血液粘稠,血流变慢,加重了血管收缩的负担,因而这个季节就需要补水。干燥也会让人易怒,所以要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调整休息时间。”
同时,了解自身心血管疾病的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冠心病一般分为两种临床状态,一是稳定型的冠心病,血管没有完全闭塞,血管狭窄在50%左右。另一种就是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当血管狭窄而引起钙化物质的破溃,渗透到管腔,造成血栓急性形成,进而造成ACS,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致命。“我们把某一根血栓的血管称为罪犯血管,把堵住的这条血管溶栓了,不等于其他血管就没问题,因而ACS治疗后的后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干预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及时了解其他相关血管所处的状态。”张雅君进一步阐述,“一般来说,我们用两类药物控制,防止病情继续加重的药物以及预防再次发生血栓的药物,各个疾病期的控制药物需要由医生做及时地调整,绝对不可以长期使用一种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还应养成定期随访的好习惯,经常与医生保持沟通。”
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金标准”
通常人们以为,在接受体检时,如果常规心电图显示正常便皆大欢喜。事实上,心电图确诊冠心病阳性率仅在30%,由此可知冠心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由于基层医生临床实践的不足,以及设备、技术的影响,造成很大一部分病人不能及时确诊,影响治疗。而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便是冠脉造影,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冠脉的状态。一旦冠状动脉血管和心肌的营养血管出现了狭窄、堵塞或完全不通畅,要确诊的话就必须要找到堵塞的血管。做微创冠脉造影需根据医生诊断,是否属于最佳适应症,此外,现在也有无创的冠状动脉CT影像检查技术。
冠心病的一般症状为胸闷、胸痛、小量运动后有心悸心慌出现。当局部病理有变化,改变了心脏的频率,人自主神经就会有如此表现。当心肌缺血后,它会发送信号告诉你,就有心悸;而当血液供血不足,心脏会通过增加频率心跳来告诉你,心跳就会加快;节律不规律时,这也是缺血性的改变,心脏就跳得更慢了。因此,冠心病患者的心慌,这是有病理基础的。如果是没有心脏病的正常人,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比如考试时紧张、看运动比赛时激动,这也可称为心悸心慌。
“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因为男性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烟酒)、体力劳动、承受的压力、易忽视自身的疾病,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男性比女性的猝死率更高。”张雅君介绍,“任何一个器官的疾病,都会影响或累及心脏的功能。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要高出2-4倍。高血压与冠心病被称为姊妹病,因为它们具有同源性的因素,高血压本身会造成动脉硬化、动脉血管内膜增厚、弹性下降,从而累及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硬化早期发生。”
【专家简介】
张雅君 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攻心血管专业。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中心主任。原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特需中心主任。上海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远程医疗学会心脏监护委员会专家委员。参加国家九五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先心病、冠心病研究的多项课题,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