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豆犁”,是日文“绿色”的谐音。我们夫妇共同的同学海燕在旅日二十多年后,借常熟一块宝地,创办了一个小型农场,由于引进日本农业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故取名为“绿色”,三个女同学一合计,便有了一个音译与意蕴俱佳的名字:米豆犁。这个农场应用了日本的BMW技术(即微生物、矿物质和水的英文缩写,因恰巧和宝马汽车的标志BMW“撞车”,故被戏称为“农业宝马”),而海燕是日本BMW技术协会的会员,所以开口闭口“BMW”。一直很想看看“BMW”“米豆犁”的原版,趁着最近赴日自由行之际,她就带着我们去茨城县考察,一口气走访了三个原汁原味的日式“米豆犁”农场,真让我们“涨姿势”。
我们都是下乡知青出身,目睹异域田舍,同样倍感亲近,金秋时节的泥土特别香啊!第一站拜访的是上釜的米川之家,66岁的米川修先生,和他夫人一起经营着拥有7公顷耕地的家庭农场。10年前,他们接受了绿色农业的理念,毅然抛弃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推行有机种植,将生物活性水引入农田,自制有机堆肥,拒绝化学农药,致力改良土壤,农产品的品质大为提升。他们出产的山芋,吃口特别好,所以闻名遐迩,供不应求。米川先生打开仓库,指着储存着5000箱的山芋告诉我们,他琢磨出“升温-降温”法,就是把仓库的温度调高至33摄氏度后,紧接着降到13摄氏度,山芋保鲜度大为提高。山芋被作为点心的馅子,做成包子,在东京热销,顾客盈门甚至要排队。他笑呵呵地说,要是他们夫妇去买,不用排队,而且可享受优惠。为啥?原来他俩的照片被印在广告上,人们都认得他们呢!不过,他们也有忧心事,儿女们都走出乡村到城市生活,不愿意务农,后继无人可怎么办呢?
同样是农民,数十里外方波见夫妇的家庭农场却幸运地后继有人,儿女们正跟着老爸老妈学种田。这里以大棚作业为主,种植网纹蜜瓜、优质番茄,以活性水浇灌,以太阳热消毒法杀菌灭害,极少使用农药,致使有机产品销路大开。我们在田头转悠,发现一座座塑料大棚里,土壤被深翻、碾细,一条条田垄笔直挺括,修整得如同雕刻一般,花费的工夫可以想见。方波见先生把我们领到一间小屋前,推开房门说,这里还有来自哈尔滨的中国研修生呢,就住在这间专为他盖的屋子里。可惜这位中国同胞正在别处干活,不然和他聊聊一定很有意思。此时,突然听见大田里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播讲着什么通知。咦,日本农村也有田头广播?令当年做过乡村广播员的我们慨叹不已。
海燕和这些BMW技术协会的会员聊得起劲,不觉日头西斜。待我们驱车赶到田中一作先生家里时,已近黄昏。这个“米豆犁”和前两个不太一样,完全是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农场。74岁的田中原来在企业工作,小他1岁的夫人是护士,两人身体都不太好。退休后回归故里,听说“BMW”,便痴迷起“米豆犁”,当上了农民。田中先生领着我们在屋前屋后参观他和夫人的杰作,掀开窨井盖,指着地下管道,介绍起他们的家庭水资源循环路径:全家的生活污水和排泄物流入下水道后,掺入残羹剩饭,进行微生物发酵,制成活性水,一部分净化为饮用水,一部分浇灌农作物、饲养家禽,可谓水尽其用,一滴都不浪费。庭院里,安置着太阳能发电器,生活用电绰绰有余,还能卖给电力公司;自栽的猕猴桃挂满枝头,菜园里菜蔬葱翠诱人,老两口吃不完,还时常送给亲友共享。而最大的收获,是他们在劳作中越来越健康了!这样的农家生活,真让人钦羡不已啊!坐在灯下的榻榻米上,品尝着他们自产的果蔬,翻阅着BMW协会会刊上刊载的图文《田中夫妇的一日》,温馨四溢,其乐融融。衷心祝福这对自用其“能”、自食其力的日本老人实现自己的愿景:健健康康活到1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