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政治相对开明,北宋前期几个皇帝对文人也较宽容。因此北宋文人大都潇洒自如,既好议政,又擅填词。“痴儿了却公家事”,一个个寄情于山水,吟诗填词,令歌女弹唱。除了王安石、司马光两位不爱声色,晏殊、欧阳修、柳永、苏东坡一代才子们,皆是歌坊常客,以张先最为典型。
张先,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安陆县知县,后任嘉兴判官,因其诗文好,获晏殊赏识,辟为通判,后在渝州、虢州、安州为官。治平元年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考察张先一生的政绩,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他在按部就班之余,把大量精力花在吟诗填词上,在艺术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天赋。
张先先后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赵抃、蔡襄、李常等文士为好友,在这个文人圈内,张先算是个天性疏放、诙谐风趣的人物。他一生“善戏谑,有风味”,他74岁退休后,还与一些文朋好友登山临水,吟唱抒怀。其诗句凝练,用词含蓄,造语工巧,情韵浓郁,比喻新颖,意象丰富。尤其擅长写身边事、眼前景,他写的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之词,更见其风格清新,描写男女心理活动细腻,故其慢词之誉,与柳永齐名。张先著述,有100集,《宋史·艺文志》载“张先诗词二十卷”,可惜其诗词大都失传。今人编《全宋词》,仅存165首。
张先好戏谑,就是喜欢与人开玩笑,也敢于做他人不敢做的事。他年轻时爱上一个小尼姑,旁人劝他莫惹事,他却在尼姑庵中与俏尼姑眉来眼去,被老尼察觉,为了不让两人相见,老尼将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个小岛的阁楼上。张先闻之,夜雇一船工,划舟过去,到了阁楼下,让小尼姑放下绳梯,爬上去与她幽会,两人缠绵一夜,张先临别还写一首《一丛花》的词表深情,弄得那个小尼姑后来寝食不安。
张先一生诗酒风流,最让人吃惊的是,他80岁又做了新郎,娶的新娘才18岁。大诗人苏轼闻讯,便戏老友:“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当日婚宴,众人要新郎吟诗,张先当众吟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苏轼为之唱和:“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众人亦大笑。
张先80岁婚后,那18岁的新娘居然先后为他生下二男二女,张先有七子两女,儿子张升后来当了宋朝宰相。他最大的儿子与最小的女儿竟差了60岁,这为当时之奇事,也为中国千年之罕见。
张先像个老顽童,但他的诗词确有独到造诣。“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何年断离肠,西风昨又凉。”张先的诗词,大抵属于花间词风格。
张先早先作《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时人誉为“张三中”。张先则笑曰:“我有‘三影’之妙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后人遂称张先为“张三影”。
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先词:“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观)、柳(永)、晏(殊)、欧阳(修)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又说:“晏殊、欧阳修承温庭筠、韦庄之体,但声色未开。秦观、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气局一新,而古意顿失。唯张先适得其中,有含蓄处,气格近古。”陈廷焯的词论未必公允,但亦可见张先的词风确实独具一格,有其妙处,开承上启下之词风。
张先卒于88岁,米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