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曾为一位文友当过“诊所”。那是20年前一个夏夜,几位文友应邀来寒舍小聚。虽然那时家里(包括书房)还没安装空调,但那天30余度的气温在摇头电扇吹拂下,倒也舒爽宜人。除了品茗,招待文友的还有冰箱里随手可取的各色瓜果(当时因住房小,冰箱也放在书房里),大家交流各自的写稿体会。
大约过了20分钟光景,周君突感晕眩,脸色发白,脑门上沁出汗珠,继而坐在椅子上的他身体微微倾斜下滑……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蒙了,一旁人赶紧扶着他,有人拿来凉开水喂,有人上去掐人中,我首先想到要送医院,便赶紧去公用电话亭拨打120……
回来我看到周君已躺在三人沙发上,电风扇对着他给他降温。我摸摸周君的脑门有点微热,并伴有呼吸短促。“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症状?”我边思忖着边拿毛巾给他擦虚汗,此时周君意识还算清醒,说可能是中暑。什么?中暑?中暑会在晚上?会在室内?此刻我想起前几天还看到一本书上关于中暑的描述。于是我一边让一位文友去路边等候救护车,一边去书橱翻找那本书——找到了,原来是一本《家庭医疗实用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上面关于中暑的症状有“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及“热射病”。周君出现的面色苍白、恶心、胸闷、头晕、气短、大汗、体温微热等属于轻度中暑。接着我再查找如何紧急救护。噢,有了,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平卧、抬高头部、松解衣扣、补充液体人工散热、冰敷等……
得知这些救护措施后我们赶紧将周君移至室外,铺开钢丝床让其躺下,并解开衬衫纽扣,用蒲扇扇着,同时给他喝些鲜桔水。但冰敷却一时无冰块,这时我急中生智从冰箱里取出几根赤豆棒冰,用毛巾包好放在周君的额头上……
大家正忙时,救护车到了,医生抬着担架赶来。不料此时周君坐了起来,“没什么,好多了,谢谢,不用去医院了”。周君执意不去医院,尴尬地拉着医生的手表示感谢。医生问怎么回事?我把刚才发生的情况简单向医生叙述,并问这是否属于中暑症状?医生说确实是。但我又把先前的疑问说出来“中暑一般发生在白天或阳光直射下,为何夜晚还会发生?”医生说不是绝对的,有时人在凉爽的环境里呆时间长,突然一下子受到高于其环境温度的影响也会有中暑症状,哪怕是室内或夜晚……你们做得不错,在120没到之前就采取救护措施,是平时训练的吗?“不不不,”我回书房拿出《家庭医疗实用大全》,“喏,是在这本书上了解的知识,就照着做了。”“哈哈,书房当诊所,你们也算得上半个医生了!”
在我们一再表示谢意下送走120后,周君的经历验证了医生的回答。原来,作为汽车生产企业部门领导的他,办公室空调,轿车空调,家里空调,这样他几乎24小时在空调的氛围里。来我家书房因气温骤增,就出现中暑症状了。
书房是学习、浏览、写作或挥毫泼墨之地,但作为“诊所”救护文友的突发不适,倒很新鲜。不过,书房里有这样一本家庭实用的书籍,值得我欣慰,而书中的知识被我现学现用,还是应该感谢它的。
十日谈
我的书房
一个小小的“移动书房”让他能够全天候读书。